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71-76,共6页
Seeking Truth
同被引文献24
-
1夏中义.王瑶和他的《中国新文学史稿》[J].南方文坛,2000(3):40-45. 被引量:3
-
2范大灿.文学是历史的一部分——对卢卡契文学史观的评述[J].文艺研究,1985(1):115-122. 被引量:4
-
3贺奕.群体性精神逃亡: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病[J].文艺争鸣,1995(3):25-31. 被引量:22
-
4葛红兵.文学史学引论[J].文艺理论研究,1997(6):22-27. 被引量:6
-
5朱寿桐.论文学史热中的现代文学史观[J].南京社会科学,1997(8):66-71. 被引量:7
-
6许总.文学史观的反思与重构[J].文学评论,1995(2):14-21. 被引量:5
-
7温奉桥,李萌羽.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重构——对建国后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回顾与反思[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4):12-16. 被引量:1
-
8李新宇.沉重的回归之旅——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知识分子话语之一[J].齐鲁学刊,2005(3):96-101. 被引量:5
-
9钱谷融:京派文人:学院派的风采.序[A].高恒文.京派文人:学院派的风采[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
10朱光潜.现代中国文学.文学杂志,1947,(1).
引证文献6
-
1温潘亚.论文学史实践中的原生态把握与主观性追求[J].东南学术,2004(4):156-162.
-
2孙晓东.六十年沧桑:知识分子话语的“失落”与“回归”——以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中“京派”文学史表述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25(10):143-146. 被引量:1
-
3温潘亚.从历史理解到价值建构——论文学史家的一般素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1):37-40.
-
4温潘亚.论文学史家的特殊素质[J].社会科学辑刊,2002(2):146-150.
-
5温潘亚.论文学史家的特殊素质[J].唐都学刊,2003,19(2):72-75.
-
6温潘亚.走出“主观性”的迷雾——论对文学史的原生态把握与追求[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2):30-34.
-
1汪洪章.刘勰的“味”说与现代解释学观念[J].文艺理论研究,1999(4):79-86.
-
2戢焕奇,张谢.从理解的历史性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西江月,2010(17):34-35.
-
3何明星.言不尽意与诠释循环[J].文艺研究,2008(6):150-152. 被引量:2
-
4张首映.姚斯及其《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J].文艺研究,1987(1):140-142. 被引量:2
-
5陈治中.加达默尔的现代艺术论[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5):50-51.
-
6沈幼平.加达默尔文艺诠释理论与“诗无达志”说[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4):48-49.
-
7戴孝军.和谐人性的塑造——加达默尔和孔子“教化”理论之比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14-118.
-
8谷裕.试析伊默曼小说《蒙豪森》中的“新宗教”思想[J].欧美文学论丛,2007(1):241-257.
-
9葛红兵.文学史何以成为可能——文学史哲学研究札记[J].文艺理论研究,1996(5):7-13. 被引量:1
-
10许蔚.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及其真理问题——加达默尔对艺术的创造性诠释论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5):66-6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