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8-45,共8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25
1 陈伟.道德与国家:市场经济的两个前提——对亚当·斯密思想的新解读[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6-10. 被引量:1
2 [法]埃米尔·涂尔干 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三联书店,2000版.第31-34页.
3 [德]马克斯·韦伯 于晓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8页.
4 [美]爱德华·希尔斯.《市民社会的美德》[A]..《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C].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94页.
5 费孝通.《差序格局》.《费孝通学术论着自选集》,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357-365页.
6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7 [17][19][25][37][38][45][49](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页、第120页、第278页、第26-27页、第109页、第110页、第92页、第19页.
8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Translated,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p.35.
9 金耀基.《中国发展成现代型国家的困境:韦伯学说的另一面》[J].香港:二十一世纪,1990,(1).
10 (美)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96-97页.
1 郭灿鹏.关于利益矛盾与社会稳定的思考[J] .湖南社会科学,1994(5):47-49.
2 陈国志.儒家文化传统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45-47. 被引量:4
3 杨剑龙.新儒学与当代中国[J] .粤海风,1998,0(3):21-23.
4 郭齐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J] .新华文摘,2010(8):35-40. 被引量:1
5 阳正太.朱熹伦理思想评议[J] .理论与改革,1988(3):43-48.
6 刘雪松.儒家文化传统与法治社会中的公民意识塑造[J] .北方论丛,2005(2):132-134. 被引量:8
7 张霖.青少年逆反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S3):132-134. 被引量:3
8 佟德志,杜倩博.是个人主义,还是个体独立?——关于个人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研究[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34-37.
9 阮纪正.儒家文化传统与当代道德建设[J] .学术研究,1996(2):44-47. 被引量:1
10 贾顺先.一部儒家文化传统的寻根力作——评《周公评传》[J] .道德与文明,2007(4):111-111.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