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胡塞尔现象学对中国学术的意义
被引量:
2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马克思实践哲学通过人的“感性活动”与胡塞尔现象学通过人的“意识现象”来直观人的本质的思想方法,都在批判继承康德、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超越了古典自然主义哲学,因而有相近之处。把现象学方法批判引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当今人文学术更高层面的发展具有重要创新意义。
作者
邓晓芒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哲学系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1期57-62,共6页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现象学
胡塞尔
自然主义
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黑格尔
中国学术
心理学
《精神现象学》
人的本质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37
引证文献
28
二级引证文献
77
同被引文献
137
1
甘绍平.
什么是优雅社会——读马伽利特的《尊严的政治》[J]
.道德与文明,2002(1):44-50.
被引量:5
2
F.费迪耶,丁耘.
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
.世界哲学,2001(3):52-59.
被引量:506
3
张一兵.
科学的批判的历史现象学──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本质[J]
.学术月刊,1999,31(9):27-29.
被引量:6
4
张一兵.
《资本论》: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成熟表述[J]
.社会科学战线,1999(3):59-65.
被引量:6
5
20年来我国价值哲学的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1999(4):158-168.
被引量:28
6
张祥龙.
现象学视野中的孔子[J]
.哲学研究,1999(6):67-71.
被引量:23
7
张一兵.
重新遭遇异化:马克思历史现象学的最后逻辑层面——《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章”的哲学研究[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1(5):6-12.
被引量:6
8
张一兵.
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历史现象学初探——《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解读[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1(2):14-22.
被引量:4
9
杜书瀛.
内转与外突——新时期文艺学再反思[J]
.文学评论,1999(1):108-118.
被引量:13
10
张一兵.
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的确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第一笔记解读[J]
.江汉论坛,1998(8):59-63.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28
1
徐强.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象学视域[J]
.文学评论丛刊,2013(1):38-43.
2
汪余礼.
现象学对戏剧研究的启示意义[J]
.戏剧艺术,2004(4):20-28.
被引量:7
3
林树明.
性别诗学:意会与构想[J]
.中国文化研究,2000(1):109-115.
被引量:19
4
张永清.
从思维方式看现象学对新世纪中国美学建设的意义[J]
.学术月刊,2005,37(10):42-47.
被引量:3
5
苏宏斌.
实践论美学的现象学重估[J]
.学术月刊,2005,37(10):47-53.
6
袁光锋.
运用现象学方法建立马克思主义精神传播哲学的初步设想[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20-23.
被引量:2
7
卢秉利.
实践美学的哲学语境分析[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3):15-20.
被引量:1
8
邓晓芒.
我看陈望衡先生的境界本体论[J]
.社会科学战线,2009(8):45-49.
被引量:2
9
张艳涛.
马克思人学现象学方法探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9(4):62-66.
被引量:3
10
陈军.
论作为一种诗学范畴的文学现象——对喜剧文学的精神性阐释[J]
.求索,2009(10):167-169.
二级引证文献
77
1
冯伟.
从符号学到现象学:欧美剧场表演研究基本方法的确立[J]
.文艺理论研究,2022(3):128-138.
被引量:12
2
李剑.
对峙与和解——性别诗学视野下的两性关系[J]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2):41-43.
被引量:1
3
吕颖.
论女性文学批评学建构的五大前提[J]
.山东社会科学,2006(11):94-96.
被引量:1
4
吕颖.
缺失、认同与建构——论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6):75-78.
被引量:1
5
乔以钢.
性别:文学研究的一个有效范畴[J]
.文史哲,2007(2):159-166.
被引量:21
6
任雅玲.
关于中国性别诗学建构的思考[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6):85-87.
7
汪余礼.
戏曲现象学刍议[J]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8(4):35-40.
被引量:1
8
王春荣,吴玉杰.
反思、调整与超越,21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批评[J]
.文学评论,2008(6):23-27.
被引量:12
9
刘涛.
“剧诗说”析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2):54-57.
被引量:5
10
孙艳红.
性别诗学:唐宋词研究的文化角度[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5):74-75.
1
李鹏,白琦瑞.
善与正义:柏拉图的自然主义社会思想[J]
.贵州社会科学,2012(10):9-14.
被引量:4
2
刘军.
论哲学和伦理学中的自然主义[J]
.求是学刊,1999,26(6):43-48.
被引量:1
3
吴晓明.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J]
.学习与探索,2016(11):1-6.
被引量:14
4
秦永红.
道家、道教自然主义哲学及生态伦理思想[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16(4):31-32.
被引量:2
5
涂纪亮.
罗·塞拉斯及其唯物主义的自然主义哲学[J]
.哲学研究,1981(5):39-45.
6
孙宗美.
通向自然山水的老庄之“道”[J]
.文艺评论,2011(12):111-114.
被引量:2
7
A.C.博戈莫洛夫,静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哲学(下)[J]
.世界哲学,1978(2):61-66.
8
黄克剑.
我所理解的学术[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7(1):5-10.
被引量:2
9
张海波.
人文教育与个体人文精神的重建[J]
.哈尔滨学院学报,1996,18(3):5-7.
10
郑宗义.
唐君毅论人文学术[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3):21-29.
江苏社会科学
199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