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06-107,共2页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同被引文献15
-
1林源.人的本质、价值与我们时代的价值观[J].中国社会科学,1997(5):13-22. 被引量:15
-
2袁辛奋,陈维明.人的类本质与个体本质[J].理论探讨,1998(1):49-53. 被引量:5
-
3刘永佶.人的本质的核心及其基本要素[J].天津社会科学,1993(3):17-21. 被引量:3
-
4辛世俊.论人的“实践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5(2):6-13. 被引量:2
-
5郭大俊.实践与人的本质[J].哲学动态,1991(7):21-24. 被引量:2
-
6胡寿鹤.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1,45(5):32-38. 被引量:7
-
7韩民青.人的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本质[J].文史哲,1997(1):49-55. 被引量:13
-
8林剑.论人的社会交往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5(4):46-51. 被引量:6
-
9郝贵生.论人的本质的单一性和完整性——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的再认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5(2):58-64. 被引量:3
-
10范景华.人:追求生存自由的社会性动物──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19-25. 被引量:17
二级引证文献7
-
1牛菲.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6):72-74. 被引量:1
-
2戴劲.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观论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7(4):40-43. 被引量:1
-
3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CESI)决定在数字电视测试和认证中将优先选择泰克公司测试设备[J].电子测量技术,2006,29(1):64-64.
-
4刘笑.从人的本质角度对教师压力解读——以吉林省初中骨干教师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6):94-95.
-
5陈士勋,杨敏.马克思人的“五重”本质理论及其意义初探[J].理论月刊,2016(12):17-29. 被引量:3
-
6卓俊锋.准确把握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方法及其当代意义[J].创新,2017,11(2):88-96. 被引量:1
-
7陈钢.初论创新是美德[J].人文杂志,2001(4):149-154. 被引量:1
-
1孙晓.试论两种生产在原始社会中的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4):74-80.
-
2徐吉升.家庭定义应包含三大基本特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1(3):22-24.
-
3守茂和,袁靖.对氏族制度、氏族公社的探讨[J].世界民族,1990(2):25-29. 被引量:1
-
4黄才贵.侗族家庭公社形态试析——读马克思《民族学笔记》[J].贵州民族研究,1989,9(3):21-29.
-
5李晓铃,姚兴强.一夫一妻婚姻关系分析[J].西昌师专学报,1996,8(4):93-98.
-
6华学忠.全面理解生产力范畴[J].江苏社会科学,1993(1):63-68.
-
7应汉光.谈性格类型——典型共性中的初级本质[J].文史哲,1963(5):52-57. 被引量:2
-
8哈文.浅议原始社会史的起点和分期问题[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5(2):33-39.
-
9程志方.《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一书评介[J].云南社会科学,1983(5):80-85.
-
10邓伟志,刘达临.第六讲 家庭的起源(下)[J].社会,1983,3(2):55-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