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鸦片战争中,英人以坚船利炮闯开了长期闭关锁国的清帝国的大门,既使国人愤慨,也令他们吃惊——西方的夷狄竟然这么厉害!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尽力翻译西方的书籍,以求了解广阔的外部世界。不少人先后出国考察游历,或作为外交官长期驻居外邦,或赴外国留学,他们把在国外所历所闻所感的一切记写下来,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地的政教风物,探寻外人富民强国的方法,为振兴中华找出可资借鉴的途径。这些作品大多为日记和纪游散文,也有诗歌和少量政论文章。据初步统计,汇辑成集者有三百几十种,仅张德彝一人就有八种,200余万言。这批作品不惟数量惊人,而且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构。其作者有外交官、政治流亡人员、旅行家、科学家,也有学生和船工,其中有不少是近代史上颇有名望的人物。这批作品,姑且称之为“旅外文学”,是中国近代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值得珍视的部分。湖南钟叔河先生搜集1840-1911这七十年间的“旅外文学”约百种,编为《走向世界》丛书。首先刊行的第一辑有35种,分十册,近600万字。仅此已堪称洋洋大观了。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74-80,共7页
Guizhou 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