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四川地区壳幔结构剖面S波接收函数分析

Analysis of crust-mantle structure profile with S receiver functions in Sichuan region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寻找青藏高原岩石圈热流物质向东流动的准确地震学证据及其动力学机制解释难点在于精确岩石圈厚度的求取.本文利用S波接收函数方法计算得到四川地区51个宽频台站的211个远震事件叠加接收函数,通过时深转换获得了该地区准确的地壳和岩石圈埋深分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四川地区地壳厚度变化范围为40~72 km,西藏的东部到四川盆地逐渐变薄,最厚的地方在雅江(YJI)地区,约为72 km,最薄的地方在盆地内部西充(XCO)地区,约为40 km,松潘-甘孜地块、川滇块体及滇中以北较厚,平均厚度为52~68 km,龙门山断裂西侧为55~60 km,四川盆地为40~50 km,存在10~15 km地壳厚度变化梯度;岩石圈埋深变化范围为100~180 km,整个四川地区表现出厚的四川盆地被薄的岩石圈环绕,外缘厚度为100~130 km,盆地内部为140~180 km,最厚的地方在"X"型断裂附近,呈现出"一凹两隆"的特征,最薄的地方是约100~120 km的龙门山断裂西侧及盆地西南部.建立的动力学模型为青藏高原东部热物质在向东流动的过程中被冷的、厚的、坚固的四川盆地阻挡,进而向东北和东南两个方向逃逸. 寻找青藏高原岩石圈热流物质向东流动的准确地震学证据及其动力学机制解释难点在于精确岩石圈厚度的求取.本文利用S波接收函数方法计算得到四川地区51个宽频台站的211个远震事件叠加接收函数,通过时深转换获得了该地区准确的地壳和岩石圈埋深分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四川地区地壳厚度变化范围为40~72 km,西藏的东部到四川盆地逐渐变薄,最厚的地方在雅江(YJI)地区,约为72 km,最薄的地方在盆地内部西充(XCO)地区,约为40 km,松潘-甘孜地块、川滇块体及滇中以北较厚,平均厚度为52~68 km,龙门山断裂西侧为55~60 km,四川盆地为40~50 km,存在10~15 km地壳厚度变化梯度;岩石圈埋深变化范围为100~180 km,整个四川地区表现出厚的四川盆地被薄的岩石圈环绕,外缘厚度为100~130 km,盆地内部为140~180 km,最厚的地方在"X"型断裂附近,呈现出"一凹两隆"的特征,最薄的地方是约100~120 km的龙门山断裂西侧及盆地西南部.建立的动力学模型为青藏高原东部热物质在向东流动的过程中被冷的、厚的、坚固的四川盆地阻挡,进而向东北和东南两个方向逃逸.
出处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33-39,共7页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关键词 S波接收函数 四川盆地 LAB 动力学模型 S receiver function Sichuan Basin LAB dynamical model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0

二级参考文献255

共引文献54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