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主体间性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主体间性"理论是西方哲学家从存在主义、对话主义以及交往行为等理论视角提出的。"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提供了新的视角。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作者 邹继康 狄奥
出处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49-51,共3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 1岳伟,王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2):1-6. 被引量:164
  • 2邓小平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同志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 3[苏]苏霍姆林斯基(В·А·Сухомлинский) 著,肖勇.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二级参考文献12

  • 1高清海.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J].学术月刊,1996,28(2):3-16. 被引量:82
  • 2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5(3):32-38. 被引量:343
  • 3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21(6):11-16. 被引量:136
  • 4[美]杜威 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4-117.
  • 5王南湜.交往概念与哲学思维范式的转换[J].求是学刊,2003,(3).
  •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 7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 8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9[美]弗洛姆.占有与存在—一个新型社会的心灵基础[M].杨慧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

共引文献163

同被引文献16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