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文学作品中的情爱:以现代性为视角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1928年英国《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当代中国身体写作中的大量情爱的描写,尽管两者在文学水准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如果两者被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中,以现代性视角加以研判,人们会发现两者都源于社会变迁,是其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感知、思考乃至行动。
作者 赵晓玲
出处 《作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4-47,共4页 Writer Magazin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10

  • 1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页.
  • 2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5页.
  • 3罗兰·巴尔特语,引自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1年版,172页.
  • 4顾彬.《预言家的终结——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和中国诗》[J].今天,1993,.
  • 5温迪*拉逊.《当代中国诗歌的唯美与色情情调》[J].今天,1993,.
  • 6欧阳江河:《'89后国内诗歌写作》,《谁去谁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251页.
  • 7Philip Larkin,Collected Poems,London:The Marvell press,1988,p167.
  • 8杨小滨.《今天的"今天派"诗歌》[J].今天,1995,.
  • 9卡里斯玛(charisma)原为现代西方社会学和政治学术语,由韦伯和希尔斯提出.它是指一种具有原创性、神圣性和感召力的人物、行为、角色或符号等.人们常说的具有超常权势和魅力的英雄、领袖、圣人、伟人、先知,或者公认的不朽艺术作品,都可称为卡里斯玛.现在一般用这个词指称符号秩序的中心、信仰和价值的中心.卡里斯玛这个概念在今日的诗学使用中稍稍偏离了其中性含义,成为后现代诗人反抗、拆解的对象.
  • 10韩东.《三个世俗角色之后》[J].百家,1989,.

共引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