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主体性德育的悖论与转换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传统德育侧重强调教师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仅仅被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将学生"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
作者 王一春
出处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第15期54-55,共2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张艳新,郑永廷.和谐社会视野下主体性德育的价值反思与范式转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7-9. 被引量:22
  • 2王啸,鲁洁.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J].中国教育学刊,1999(3):16-20. 被引量:104
  • 3班华主编,中国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编.现代德育论[M].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 4(美)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著,魏贤超,柯森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 5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 6[德]康德(Kants,I·) 著,苗力田 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 7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人民出版社, 1972

二级参考文献4

共引文献12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