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范畴边缘化认知机制在语音隐喻中的运作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语音隐喻这一术语是由匈牙利语言学家Ivan Fónagy于1999年首先提出的。相对隐喻研究的其他范畴而言,语音隐喻的研究起步非常晚,仍算得上是一个新生事物。时至2005年,在国内,自李弘教授的《语音隐喻初探》一文发表以来,有人也进行过语音隐喻研究探索,但重视程度仍远远不够。并且,以上研究大多仍是围绕"象似性"、"跨域喻指"两个视角展开的。本文则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现实——认知——语言",并将其细化为"现实——互动体验——象似性——范畴边缘化这一动态化的认知机制,对语音隐喻现象的认知理据进行多层面的分析,从而,以引起国内学者对语音隐喻研究的更多关注。
作者 宋江录
出处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年第12期63-64,共2页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14

  • 1王寅,李弘.语言能力、交际能力、隐喻能力“三合一”教学观——当代隐喻认知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6):140-143. 被引量:231
  • 2王寅.象似性:取得文体特征的重要手段[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6(4):39-43. 被引量:106
  • 3[3]徐鹏.英语词格[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 4[1]Lang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California:Stan 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 5[2]Nash,W.The Language of Humor[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n,1995.
  • 6[4]Trudgill,P.Socio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M].Middlesex:Penguin Books Ltd.,1974.
  • 7[2]Fonagy,Ivan.Why Iconicity[M].Form Miming MeaningIe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 8[3]Langach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 9Herder J G 姚小平译.论语言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72.
  • 10Fonagy, Ivan. Why Iconicity [ A ]. In Nanny Max & Olga Fischer (eds.). Form Miming Meaning - 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C ].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9.

共引文献10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