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美感二重性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弗洛伊德思想,尤其是其核心内容人格理论对心理学美学有着一定的启迪和影响作用。文章将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美感的研究置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结构体系中,解构其二重性的特征,从而为美感研究开辟一个新的方向、提供一个新思路。
作者
赵伯飞
艾晶
吴建新
机构地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09年第S1期136-137,共2页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Finance
基金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资助项目
关键词
弗洛伊德
人格理论
自我
美感
二重性
分类号
B848 [哲学宗教—心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7
1
张玉能.
弗洛伊德对深层审美心理学的贡献[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6(3):57-63.
被引量:4
2
陈炎.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2-46.
被引量:5
3
张勤继.从人的需要看美感[J]固原师专学报,1998(01).
4
潘知常.从快感到美感:论审美活动的心理前提[J]益阳师专学报,1997(03).
5
李长学.
论美感的社会根源[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8(2):52-56.
被引量:1
6
[]弗洛伊德(Freud,S·) 著,苏晓离等.精神分析引论新讲[M]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7
[奥]弗洛伊德(S·Freud) 著,高觉敷.精神分析引论[M]商务印书馆,1984.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95.
2
[5]车文博.意识和无意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7.
3
[6][德]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69.
4
[8][奥]弗洛伊德.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M].林克明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154.
5
[10][奥]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6
[12][奥]弗洛伊德.机智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7
.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
8
.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9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朱光潜译.美学[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2)..
共引文献
7
1
赵玉.
快感还是美感?——论中西方的审美差异[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07(8):17-19.
2
张开焱.
种群论视角中的审美与艺术起源——兼析实践美学审美与艺术起源论的局限[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3):33-38.
3
袁梅.
探索深层审美心理学之奥秘——评张玉能教授《深层审美心理学》[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3):117-120.
4
徐杰.
人工智能时代的身体美学定位[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2):169-176.
被引量:3
5
曹心蕊,李明珠.
无意识设计中的行为激发在家用烘焙器具设计的应用[J]
.包装工程,2022,43(4):103-109.
被引量:3
6
刘伟.
从汉字“玩”看中国早期审美意识的生成和发展[J]
.理论月刊,2023(1):152-160.
7
张鹏.
精神分析学派视域下相声中个别“三俗”现象的心理原理剖析[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24(15):55-57.
1
赵伯飞,艾晶,吴建新.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域下快感与美感的关系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2):127-130.
2
杜格才让.
责任主体:以冯友兰境界说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为视角[J]
.经营管理者,2011(12X):338-338.
3
倪海.
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及其贡献[J]
.理论月刊,2002(10):23-24.
被引量:16
4
孟昭勤,王一多.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在伦理学上的意义[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16(4):42-45.
被引量:5
5
刘艳娟.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世纪桥,2012(7):119-120.
被引量:1
6
孙贵林,段黎明.
新弗洛伊德学派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改造[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7-39.
被引量:2
7
陈静.
论弗洛伊德潜意识概念的美学意义[J]
.湖北社会科学,2015(5):116-118.
被引量:3
8
张莉.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及价值[J]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7,0(1):52-54.
被引量:1
9
王梓媛.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与文学批评[J]
.科技信息,2007(19):177-177.
被引量:2
10
李小敏,翟金秀.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启示[J]
.鄂州大学学报,2015,22(7):35-37.
被引量:2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09年 第S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