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运动生理学的历史回顾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运动生理学是生理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在人类认识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仅有五十余年。本文着重回顾了这五十年来我国运动生理学科的发展沿革,对各年代有关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向、现状、成果做了归纳总结,期望以此推动运动生理学的快速发展。
作者
付克翠
陈菊平
机构地区
广西师范学院体育系
出处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7年第2期9-11,共3页
关键词
运动生理学
回顾
我国
分类号
G804.2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8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8
同被引文献
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米春娟.
运动训练与心肌细胞膜受体表征及其药物筛选研究进展[J]
.体育科学,2006,26(1):66-70.
被引量:1
2
张林.
运动健骨机制研究进展[J]
.体育学刊,2004,11(2):44-47.
被引量:15
3
崔越莉.
现代竞技运动恢复理论新说[J]
.体育学刊,2004,11(1):121-123.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
68
1
李昭波,高云秋,崔志澄,唐朝枢.
运动性肥大心脏心肌血管紧张素Ⅱ AT_1受体基因表达降低[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3):208-210.
被引量:9
2
王玉昕.
健身运动对中老年妇女骨矿含量的影响[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5(2):16-18.
被引量:14
3
王宏,李卓朝,梁旭光,郑维筠,孙喆莹,王玉梅,李春萍,赵殊哲.
冬泳与老年人骨代谢[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6,2(3):25-27.
被引量:11
4
李维根,高云秋,张继峰,唐朝枢,唐轶,崔志澄.
血管紧张素Ⅱ在运动性心肌肥大中的作用[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4,13(3):133-135.
被引量:28
5
章明放,张乃鑫,谭郁彬.
运动对雌性大鼠去势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J]
.中华骨科杂志,1994,14(6):365-369.
被引量:70
6
常芸,林福美.
运动性心肌肥大发生的调节因素[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5,14(1):21-26.
被引量:23
7
何恺,易宁育,胡雅儿,夏宗勤.
知母有效成分ZMS对体外培养心肌细胞M受体调节作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2):24-27.
被引量:5
8
周晓霞,陈兰英.
血管紧张素Ⅱ对培养心肌细胞蛋白质和DNA合成的影响[J]
.细胞生物学杂志,1995,17(1):37-40.
被引量:12
9
赫尔曼盖森 郦红译.免疫训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10
Ari H.Bone mineral density of female athletes in different sports[J].Bone and Mineral,1993,23(1):1-14.
共引文献
28
1
徐晓阳.
有氧运动的健身价值研究进展[J]
.体育学刊,2004,11(5):52-54.
被引量:40
2
袁春华,陈佩杰,陈敏雄.
男性青少年骨密度与下肢跳跃能力的关系及运动训练对其影响[J]
.体育学刊,2004,11(6):39-41.
被引量:15
3
姚卫宇,刘丽茹.
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6):108-111.
被引量:6
4
张慧,苏全生,李新建,赵广高.
运动对骨组织代谢的影响[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6):147-149.
被引量:7
5
陈永琛.
大学生如何恢复运动疲劳的探索[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4(4):151-152.
被引量:6
6
郑庆云,李世昌,马涛.
纵跳对生长期大鼠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J]
.体育科学,2008,28(8):45-49.
被引量:16
7
张丽茹,李文彬,孙志佳.
运动与运动方式对骨密度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37):7364-7367.
被引量:9
8
罗晓明.
儿童骨营养检测技术新进展[J]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4):649-650.
被引量:5
9
杨明.
雌激素、运动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研究现状[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28(4):478-481.
被引量:3
10
丁伟,李逢春.
浅议运动性疲劳的恢复[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4):465-467.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2
1
张天白.
科学的体能训练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J]
.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16(1):7-9.
被引量:18
2
牛磊.
论体能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的区别与联系[J]
.考试周刊,2009(37):168-169.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杨骏.
我国传统体能训练的局限性分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7,7(17):66-66.
1
常燕,钟霞,曾立宏.
运动生理学科在中学体育教学及训练中作用的探讨[J]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4(5):94-96.
2
闫运运.
对近代体育科学形成与发展的再认识[J]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0(2):107-109.
3
邓日柴,黄志武.
深圳学校体育发展沿革[J]
.中国学校体育,2000,19(5):5-5.
被引量:2
4
杨莉.
对农村体育教育的研究——辽宁省农村体育的发展沿革与评述[J]
.成才之路,2011(24):58-59.
5
魏伟.
当代体育传播研究中的几个议题[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2):5-11.
被引量:13
6
朱海珠.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现状及发展趋势[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4):83-84.
被引量:6
7
康凯.
关注世界泳坛 关心中国游泳[J]
.游泳,2001(6):5-6.
8
刘舟.
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现状缘由[J]
.体育师友,2016,39(6):46-48.
9
刘舟.
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现状缘由[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4):24-25.
10
王茜,李美玲.
CBA联赛的发展沿革析八一队的发展[J]
.当代体育科技,2014,4(14):155-156.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7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