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湘教通 2 0 0 1年 178号 )
参考文献2
-
1张尧学.教学质量:高等学校的生命线[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林蕙青.构建世纪人才培养新体系[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同被引文献16
-
1苏广才,庞祖高,汤宏群.实行大类招生后如何保证专业(方向)的教学质量[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z1):61-62. 被引量:6
-
2王刚,卜晓军,杜育峰.深化改革 加强建设 培养高质量理科基础性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1(4):24-28. 被引量:2
-
3王力纲.高校教学改革试验班的现状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2):84-85. 被引量:7
-
4赵占彪,申向东.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232-233. 被引量:13
-
5欧群慧,周宁玉.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湖南大学“李达”教学改革实验班的思考和建议[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7(5):115-116. 被引量:18
-
6蔡蕴琦,张琳.斯坦福大学校长:中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也要20年[EB/OL].(2009-12-09][2010-05-0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03/c_1270376_2.htm.
-
7佚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撖4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13.
-
8王丽玫,王振海.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全人”教育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6):123-124. 被引量:4
-
9冯郑红.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10):68-70. 被引量:8
-
10王怀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引证文献3
-
1郭峰,李军,李彦坤.土木工程专业教改班创办的特色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17-18. 被引量:2
-
2龚金利,杨君.基础试验班培养模式探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225-227. 被引量:1
-
3吕慈仙,杨桂珍,程鹏,张大吉.综合试验班: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3):48-51.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6
-
1张晓琳,梁晓波.英语教学对拔尖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78-81. 被引量:3
-
2李维春,谢开勇,何承源.拔尖创新本科人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基于我国5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教学研究,2014,37(6):55-58.
-
3潘晓彦,张小芳,袁群,杨艳,张银华,吉彬彬.根据“袁潘评价量表”的课堂教学在培养护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实践[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5):123-125. 被引量:1
-
4裴斐.高校创新实验班管理模式探析[J].电子制作,2014,22(22):114-115.
-
5裴江红,缪晓宾,姚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具专业教学改革[J].模具工业,2021,47(3):73-78. 被引量:3
-
6裴江红,姚瑶.“三教”改革背景下教改班实施的现状及对策——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1,7(10):169-170.
-
1苟朝霞,刘小明.海洋交叉类学科对高校学科建设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33):103-103. 被引量:3
-
2曾勇.高等地质类本科专业结构的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3,12(2):18-19. 被引量:2
-
3张晨,邱国锋,何优选.地方院校实验室开放机制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1):145-146. 被引量:5
-
4胡咏梅,范文凤.“211工程”高校科研生产效率评估:基于DEA方法的经验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4,2(3):1-14. 被引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