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圆”的文化审思(外2则)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淮南子·精神训》写道:"头之圆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人类之始,就与"圆"的概念相伴相随。而今,倘要让小学生们用"圆"来组词或是说出与"圆"相关的成语来,一定会有圆满的结果,因为人们对"圆"实在太熟悉了。细想,"圆"的形象和意识如同打在人们身上难以磨灭的印记,它有着惊人的穿透力和覆盖面,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圆"是天道和神力的象征。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天之骄子,古先民对"圆"的敬重便现实地体现对帝王、神灵与天的崇拜。天坛的圆形建筑就是一例。它注重圆形高台的背景与视野,形成了与天交往的典型意味,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圆"的观念和意识的物化。在民间,"圆"铸就的文化心态反映了大众化的信仰和需要。"圆"作为美好、完满的象征更是广泛地在人们的心灵里扎下根来。于是,一轮满月给了古往今来多少中国人以无穷美妙的祝福和微妙的思索。在离情的纷扰中,宋人苏轼写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朱淑贞吟道"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张先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作者 欧孟秋
出处 《政协天地》 2003年第2期32-32,共1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