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海文学》是一份悲壮的杂志。二十年来文学盛极而衰,《上海文学》是极好的缩影。我是《上海文学》尚称《上海文艺》的时候,就与编辑部老老少少都熟了的。已经退休的诸位前辈,冲出文革的风雨,来不及抚平心底的创伤,就聚集到《上海文学》麾下,致力于重振文学的雄风。那时候,编辑部是那么热闹。痴迷于文学的青年,把这里当作圣殿,几乎要踏烂那座螺旋形的楼梯。“青年文学创作班”就发祥于这一时段。那时候,编辑们一讲起来稿中的出色小说,一讲起新发现的优秀作者,那眼睛便特别有光彩。受称赞的作者脸热心跳,而一边听着的同人,也不免受了激励,暗自摩拳擦掌。那段时期文学的兴旺,与这种竞技式的创作兴奋无法分开。《上海文学》彼时有钱。编辑部组织出游,就是文学青年的节日。湖光山色里,白云长风下,念念不忘的还是文学。《上海文学》有个突出的本事:善于填没年龄的鸿沟。只要《上海文学》发出召唤,白发与青丝就能走到一起。与我们这些年轻作者一道忘情于山水之间的,既有茹志鹃、李子云、赵自、彭新琪这样的老编辑,也有钱谷融、徐中玉、
出处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2,共1页
Shanghai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