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时代法学》
2002年第S2期147-149,共3页
Presentday Law Science
二级参考文献19
-
1吴涌涛.模糊理论的若干问题[J].外语学刊,1991(3):22-26. 被引量:49
-
2吴世雄,陈维振.论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8(4):14-19. 被引量:73
-
3赵德远.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哲学思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4(1):27-31. 被引量:25
-
4吴世雄,陈维振.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1):7-14. 被引量:112
-
5杨光荣.模糊语言学:从定量到定性[J].福建外语,2001(1):64-66. 被引量:4
-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
7罗素.人类的知识[M].商务印书馆,1983..
-
8威廉·冯·洪堡特 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
9泰奥多?德布尔.胡塞尔思想的发展(李河译)[M].三联书店,1995.
-
10这显然是受语言是由语言要素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即语法规则组成的观点影响的.
共引文献40
-
1叶友珍.对语义模糊理论的哲学思考[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19(5):38-43. 被引量:1
-
2郭庆.谈词的歧义、模糊和笼统的区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2):210-211. 被引量:1
-
3张良林.索绪尔、皮尔士与语言模糊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13-115. 被引量:2
-
4史厚敏.认知范畴与英语语法范畴的模糊性[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5):86-90. 被引量:2
-
5楚行军.中国语言模糊性根源研究述评——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语言模糊性根源研究的反思[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4):40-45.
-
6邵有学.语用含糊的生成和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9):11-13. 被引量:19
-
7张怡春.胡塞尔现象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7(9):11-12. 被引量:1
-
8崔凤娟.认知范畴视角下的语义模糊[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6):149-152. 被引量:2
-
9康响英.从模糊理论看意识流小说叙述形式的革新[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4):46-49. 被引量:1
-
10邱志华.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探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84-88.
-
1高婷婷.论语义的模糊性[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0(8):58-60.
-
2张洁,黄婧,杨莉莉.英汉模糊词在新闻报道中的对比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9(2):113-116.
-
3张郁.英汉互译中不同语境信息的转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5):170-172.
-
4唐静.加强词汇教学刍议[J].安阳大学学报(综合版),2002(4):113-114. 被引量:1
-
5聂书雪.模糊词的游移性与语用功能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3(10):39-39.
-
6武保艳.俄语中模糊的颜色词所表示的联想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1(2):65-66. 被引量:1
-
7侯静,刘秀辉,单小艳.语境与隐喻理解[J].唐山学院学报,2005,18(2):49-50. 被引量:3
-
8崔曙光.语境与翻译浅论[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11):17-18. 被引量:2
-
9沈菊芳.语境与话语意义[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8(3):48-50.
-
10周玲,张智华.语境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7,0(4):3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