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歧义现象浅析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汉语中的歧义现象。首先通过歧义与模糊、笼统的对比,说明什么是歧义。然后根据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的根源,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用歧义。最后,主要从语音、语法、语义、上下文、环境五个方面论述了消除歧义的手段。
作者
郭文静
曹丽君
机构地区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01-104,共4页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歧义
模糊
笼统
隐性语法关系
显性语法关系
分类号
H12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
1
柳广民.
歧义类型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1994(6):92-98.
被引量:17
二级参考文献
1
1
邵敬敏.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共引文献
16
1
于晓日.
近五十年来汉语歧义研究综述[J]
.教学与科研(钦州),2004,19(3):56-59.
被引量:6
2
“十一五”期间赣州重点培育稀土等产业集群[J]
.稀土信息,2006,12(2):39-39.
3
姜颖.
论歧义结构的类型及其消解的方法[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51-53.
被引量:2
4
武惠华.
“可不是”句的语义类型及歧义消解[J]
.海外华文教育,2007(3):16-23.
被引量:1
5
周家春.
基于认知视角的歧义观[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5):120-121.
被引量:2
6
周明强.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49-55.
被引量:1
7
戴相斌.
谈谈另一种歧义[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133-134.
8
冉启斌.
北京话、四川话歧义“动_单+名_单”结构的语音差异及意义[J]
.世界汉语教学,2011,25(4):435-448.
被引量:2
9
吴陶磊,杨微,马琳娇.
歧义产生原因及消解机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193-194.
10
陈文君,肖奚强.
论歧义结构“看不见你的爱”[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3):132-137.
同被引文献
23
1
徐烈炯.
汉语是话语概念结构化语言吗?[J]
.中国语文,2002(5):400-410.
被引量:67
2
徐杰.
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
.当代语言学,1999,1(1):16-29.
被引量:209
3
周刚.
语义指向分析刍议[J]
.语文研究,1998(3):27-34.
被引量:55
4
李钻娘,罗慎仪.
出现式与消失式动词的存在句[J]
.语文研究,1987(3):19-25.
被引量:33
5
温宾利,陈宗利.
领有名词移位:基于MP的分析[J]
.现代外语,2001,24(4):412-416.
被引量:90
6
韩景泉.
领有名词提升移位与格理论[J]
.现代外语,2000,23(3):261-272.
被引量:125
7
袁义.
现代汉语歧义的产生及其修辞效果探析[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82-83.
被引量:1
8
潘海华,韩景泉.
显性非宾格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J]
.语言研究,2005,25(3):1-13.
被引量:139
9
沈家煊.
“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
.中国语文,2006(4):291-300.
被引量:238
10
程杰.
论分离式领有名词与隶属名词之间的句法和语义关系[J]
.现代外语,2007,30(1):19-29.
被引量:22
引证文献
3
1
王洋.
语义平面歧义成因及其分化的多维探析[J]
.语言与翻译,2010(3):26-29.
被引量:1
2
马志刚.
移位性特征、话题/主语与两类汉语非宾格结构的推导生成[J]
.语言与翻译,2010(4):32-39.
3
范璐.
浅论歧义的语音方面成因[J]
.神州,2012(36):120-120.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叶云杉,王磊.
由“现金”一词引发的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28(3):25-26.
1
税昌锡.
简论隐性语法关系和语义指向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8(1):39-43.
被引量:8
2
司玉英.
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的句型归属和命名[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5):80-84.
被引量:3
3
詹人凤.
试说隐性语法关系[J]
.北方论丛,1994(5):67-75.
4
肖国萍.
近二十年来的汉语歧义研究[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3):64-65.
被引量:9
5
袁晓波.
对伍编《普通语言学概要》的教学建议[J]
.语文建设,1994(11):23-24.
被引量:2
6
郑剑平.
“通知的人”歧义结构补议[J]
.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1(4):37-38.
7
王海锋,孙悦.
英汉语显性、隐性语法关系对比分析[J]
.青年时代,2016,0(26):125-126.
8
赵国军.
与句法中的语义有关的几组概念[J]
.兰州学刊,2007(3):197-200.
9
孙衍峰.
越语中影响句子意思的若干因素[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15(2):57-61.
10
金枚.
小议“语法范畴”概念的界定——与王洪君教授商榷[J]
.汉字文化,2015(3):58-59.
被引量:1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