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1-77,共7页
同被引文献38
-
1罗振亚.卞之琳三十年代诗歌的艺术新质[J].文艺理论研究,1999(1):55-59. 被引量:2
-
2屠岸.读叶维廉的中国新诗英译随感[J].中国翻译,1994(6):30-33. 被引量:5
-
3白春超.智性化:卞之琳的诗美追求[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1997(S3):29-31. 被引量:1
-
4袁可嘉.略论卞之琳对新诗艺术的贡献[J].文艺研究,1990(1):75-82. 被引量:41
-
5北塔.卞之琳先生的情诗与情事[J].新文学史料,2001,0(3):78-84. 被引量:6
-
6周良沛.永远的寂寞──痛悼诗人卞之琳[J].新文学史料,2001,0(3):85-90. 被引量:3
-
7胡征.“抗大”诗情录[J].新文学史料,1992(1):99-103. 被引量:3
-
8朱滨丹.谈卞之琳诗歌中的小说化[J].学习与探索,2004(5):115-117. 被引量:2
-
9蒋洪新.叶维廉翻译理论述评[J].中国翻译,2002,23(4):26-29. 被引量:21
-
10江弱水.卞之琳与法国象征主义[J].外国文学评论,2000(4):49-58. 被引量:4
引证文献6
-
1包广莉.绚烂之极复归于平淡——略论卞之琳诗歌创作的特点[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5):94-97.
-
2李小红.卞之琳与艾米莉·狄金森诗作的比较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5):128-129.
-
3蔡玉辉.卞之琳早期诗歌中抒情主体的泛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5):591-597. 被引量:2
-
4成振鹏.卞之琳早期诗歌的内容与特色[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3(4):122-123.
-
5杨锐婷.叶维廉译者行为批评分析——以卞之琳诗歌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9,0(11):171-174.
-
6李仲明.抗战时期解放区诗歌创作述论[J].抗战史料研究,2016(1):159-173.
-
1向艺芬.传统与反叛——T.S.艾略特《荒原》的产生[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1):37-39.
-
2范华菁.谁是《弗兰肯斯坦》中的真凶[J].青年文学家,2011,0(24):17-17.
-
3康正果.荒野之美[J].读书,1997,0(12):138-142.
-
4王宁.当代英国诗歌概述[J].诗探索,1998(4):172-181. 被引量:2
-
5李心释.关于当代诗歌语言问题的笔谈(三)[J].广西文学,2009(3):83-88.
-
6钱理群.周作人散文四读[J].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7(1):12-16.
-
7李玲.在浪漫与反浪漫中塑造完整的世界——论弗罗斯特诗中的乡村和城市[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81-84.
-
8董悦.艾略特诗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6):45-50.
-
9蒋语萱.解读卞之琳诗作《旧元夜遐思》《淘气》两首[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6(4):140-141.
-
10李增.浪漫主义:二十世纪英诗发展中的一股“潜流”[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2):129-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