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79-185,共7页
共引文献36
-
1许靓静.历史阐释中的穆时英形象[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2):50-53. 被引量:1
-
2张鸿声.从启蒙现代性到城市现代性——中国新文学初期的上海叙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4):23-28. 被引量:4
-
3洪志强.论穆时英的电影化小说[J].作家,2012(6):28-29.
-
4张蒲荣.“在悲哀的脸上带上快乐的面具”——论穆时英小说的悲剧色彩[J].许昌学院学报,2005,24(3):57-59.
-
5张鸿声.文学中的上海想像[J].文学评论,2005(4):161-168. 被引量:11
-
6黄献文.论穆时英创作的“南北极”倾向[J].中国文学研究,2005(3):90-94. 被引量:2
-
7孙国华.析新感觉派小说对洋场情爱观的批判[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1):13-17.
-
8叶中强.从城市边缘走向文坛中心——“亭子间作家”及其文化释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15-20. 被引量:6
-
9郭亮亮,段鸣鸣.浪荡飘零——穆时英的现实与精神画像[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22(4):105-109.
-
10张芙鸣.《现代》杂志的转型及“现代派”文学实践终结[J].文艺争鸣,2009(1):103-107.
-
1巫小黎.黑婴早期创作与年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1):293-302.
-
2崔钢兵.乾隆帝半副对联贺喜[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1997,0(4):2-2.
-
3陈力娇.夜下[J].微型小说选刊,2011(5):60-62.
-
4张英进,冯洁音.都市的线条: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派笔下的上海[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3):93-109. 被引量:31
-
5刘青.刍议托尼·莫里森与《最蓝的眼睛》[J].芒种(下半月),2014,0(11):143-144.
-
6童静.两个独特的存在:黑婴与蔡希陶——读《文学》,品作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71-173.
-
7巫小黎.黑婴的文学创作与活动述评[J].嘉应大学学报,1999,17(4):117-120. 被引量:1
-
8杨慧.1930年代沪上文坛独特的“新感觉”——南洋华侨作家黑婴的“乡愁”书写[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02-110. 被引量:3
-
9巫小黎.游走于都市与乡村之间——黑婴早期小说创作心态寻踪[J].嘉应大学学报,1998,16(2):61-64. 被引量:2
-
10杨慧.穿越“摩登”的家国书写——重读黑婴的南洋叙事(1932—1937)[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5):159-168.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