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字及其功绩
出处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5期28-33,共6页
Journal of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共引文献28
-
1贺娉婷.瑶族民间文献中汉字型瑶字的研究综述[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2,43(4):95-101.
-
2赵峰.“六书”理论的新发展——唐兰先生“三书说”浅议[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1):39-41. 被引量:2
-
3张先坦.“三书说”比较说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08-113. 被引量:2
-
4王晶.以“六书”为滥觞的汉字结构类型理论的流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5(1):62-64.
-
5孟华.汉字两书论[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5):55-61. 被引量:1
-
6刘本臣,郭俊书.汉字视角下的修辞定义的再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5):122-126. 被引量:1
-
7韩伟.论六书研究的历史分期及其学术蕴涵[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4(5):128-133. 被引量:2
-
8朱建军.由彝文假借现象看彝文的发展阶段[J].中文自学指导,2008(4):28-30. 被引量:2
-
9刘本臣,谷建辉.汉字简化的修辞学阐释[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1):133-138.
-
10苏影.浅析象形字的含义、特点和性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6):116-120. 被引量:2
-
1王文芳.点评《我和汉字的故事》[J].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2011(5):36-38.
-
2徐钦琦.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汉字的发展[J].汉字文化,2003(3):12-13.
-
3乔仁卯.简论二章[J].牡丹,2005,0(6):78-80.
-
4郑晓泉.并列结构中标点符号的用法[J].丽水学院学报,1996,21(3):62-63.
-
5王舫.表意文字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相矛盾吗[J].科教文汇,2006(4X):95-95.
-
6王晓.关于日语教学中的中日同形词[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S1):38-41. 被引量:20
-
7吴焕宝.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教学模式的探讨[J].当代旅游(下旬刊),2011(6):178-179.
-
8刘庆俄.普及六书知识的一部好书[J].汉字文化,2011(3):93-96.
-
9杜兰.汉字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J].读书文摘(青年版),2015(3).
-
10贾琼.汉字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9):104-10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