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坐标选择
出处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7-13,共7页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共引文献29
-
1郭丁,管晓刚.祛魅与超越——艾伦·伍德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研究[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19(1):151-167. 被引量:1
-
2陈金美.析后现代哲学的三大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8(6):44-48. 被引量:9
-
3刘继孟,李荣海.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1999(2):1-6. 被引量:1
-
4史瑞杰.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上)——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坐标选择[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8(3):27-32. 被引量:2
-
5左晓斯.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乡村旅游[J].广东社会科学,2005(1):179-184. 被引量:31
-
6方宁,沈晓蕾.后现代法学的建构性维度研究[J].研究生法学,2002(3):19-24.
-
7武夷樵.现代化视角下的社会主义[J].青海师专学报,2005,25(5):1-4.
-
8曾加,郭彬.论中国检察制度对证人保护的理论根源[J].政治与法律,2008(2):149-155. 被引量:1
-
9刘晓玉.论马尔库塞的技术现代性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5):73-77. 被引量:1
-
10于文秀.重写文学史与后现代视角[J].文艺研究,2008(10):41-44. 被引量:2
-
1司静宜.中国现代化道路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S2):7-8.
-
2任建树.艰难执着的中国现代化道路[J].党政论坛,1999(7):28-29.
-
3王彩波,徐百军.“富强”语境下中国现代化的三组不等式——一种以19世纪末20世纪为时间段的考察[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14(5):47-52.
-
4李文敏.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的探索浅析[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04X):56-56.
-
5刘溪.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J].福建党史月刊,2011(6):32-33.
-
6辛文斌.毛泽东与中国现代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0(1):50-53.
-
7李桂兰.三代领导核心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6):68-70. 被引量:1
-
8杨晓慧.从民生主义到新民主主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两种模式在资本运作方面的比较[J].成功,2009(11):11-12.
-
9胡元清.论邓小平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1(3):27-28.
-
10熊思远,杨相诚.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选择──从新民主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思想战线,1994,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