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兰州学刊》
CSSCI
1999年第6期36-10,共2页
同被引文献16
-
1耿霞.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失乐园心态[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25(2):47-49. 被引量:1
-
2金少萍.云南少数民族女子成年礼探微[J].思想战线,1999,25(2):105-108. 被引量:4
-
3亢升,刘鸿武.非洲撒哈拉南部黑人的成年人仪式[J].民族艺术研究,1998,11(4):75-78. 被引量:3
-
4施克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契合点──试论18岁“成人礼”教育的必要性[J].教师教育研究,1996,11(4):28-30. 被引量:2
-
5古开弼.民间规约在历代自然生态与资源保护活动中的文化传承[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20-25. 被引量:9
-
6平章起.成人仪式·伦理·青年教育[J].道德与文明,2001(2):51-55. 被引量:7
-
7李娟.成人礼文化传承及变迁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93-95. 被引量:18
-
8王宗涛.人生困境与自我救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新探[J].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26-129. 被引量:4
-
9黄川.《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叛逆性格的转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133-136. 被引量:8
-
10高扬.麦田里的三个'守望者'-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之主要人物解读.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6).
二级引证文献21
-
1隋华.国外成人礼对我国成人仪式的启示[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4(3):5-7. 被引量:2
-
2赵红亚.国外成人仪式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10-13. 被引量:1
-
3帅建华.关于“成人”的历史解读[J].哲学动态,2008(9):64-68.
-
4曾为志.新都客家婚俗初探[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3):23-26.
-
5柳清.论青少年成人仪式的传承——以中日两国为视角[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4):61-64.
-
6姚舜,都兴芳.成人礼回归的新时期意义[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2):58-59. 被引量:2
-
7岳娜.一个“堕落”少年的成人礼——《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分析[J].文教资料,2010(29):35-36.
-
8郑英玲,张求实.成人礼俗管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21(3):101-102.
-
9孙鹏.各民族“家庭变故”型发迹变泰故事母题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3):128-133.
-
10郑兰.从新亚里斯多德主义修辞批评看新媒体环境下的演讲——以杨澜的2012年成人礼演讲《认识自己》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10):139-141. 被引量:2
-
1韩国河.试论汉晋时期合葬礼俗的渊源及发展[J].考古,1999(10):69-78. 被引量:24
-
2魏哲铭.论氏族社会族内、族外婚形成的原因[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2):102-106. 被引量:1
-
3魏国清.蒙古帝国之母——诃额仑(奇缘出世篇)[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8):145-145.
-
4何德亮.论大汶口文化的合葬墓[J].华夏考古,1994(3):49-60. 被引量:4
-
5希特勒‘优生婴’曝光[J].北京档案,1999,0(12):43-43.
-
6张忠培.黄河流域史前合葬墓反映的社会制度的变迁[J].华夏考古,1989(4):94-102. 被引量:5
-
7李贵昌,李守庆.先秦合葬墓刍议[J].华夏考古,1997(2):91-97. 被引量:10
-
8刘筝筝.金代女真的婚姻形式和习俗[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316-317. 被引量:5
-
9刘筝筝.金代女真的婚姻形式和习俗[J].满族研究,2009(1):87-90. 被引量:1
-
10徐敬武.上巳节传统民俗拾趣[J].海内与海外,2015,0(4):6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