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月有阴晴圆缺”,它有时悬挂中天、遍洒清辉;有时潜形隐耀、匿光遮迹;有时状如盘,有时则形似钩。当人们看到茫茫苍穹中这一变幻多端、神秘莫测的物象时,往往会浮想联翩,遐思多多。由此先民们对月亮的“神秘”性进行了不少执著的探求和不懈的追索,就在这探求过程中,人们对这一自然实体进行了一番直接的加工改造,再打上人为的“意志的印记”,在感性中积淀着理性和情感的内容,使之成为一种人化的自然,而唤起人们对它的美感。
出处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15-19,共5页
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