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知识分子怯懦人格的艺术写真─—浅论方鸿渐的人生悲剧
被引量:1
出处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34-38,共5页
Journal of Xin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共引文献8
-
1丁智才.拯救与放逐——《围城》与《桃李》中的知识分子问题比较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6):123-126. 被引量:4
-
2朱爱军.40年代中国小说的存在主义倾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38(6):87-90.
-
3宣杰.人性的围城与“文学的围城”[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29(2):23-27. 被引量:2
-
4张晓文.悲剧人生──试论方鸿渐孙柔嘉婚姻悲剧的根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4,0(3):70-73.
-
5谢聪莉.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人格的艺术解析——略论《围城》中方鸿渐形象的悲剧意蕴[J].克拉玛依学刊,2000,3(1):93-95.
-
6宣 杰.人性的围城[J].云梦学刊,2002,23(2):64-66. 被引量:1
-
7张曼.绝望的反抗与时间价值的失效——《围城》与《活动变人形》比较[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5(2):50-53. 被引量:3
-
8杨欣怡.《围城》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人性探究[J].中华辞赋,2018(12):255-255.
同被引文献24
-
1谢志平,林羽军,黄新亮.论利益、权利、权力及其关系人类经济活动基础的辩证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1):3-9. 被引量:7
-
2[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p382.
-
3马啸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
4[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M].萧琛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85.
-
5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
-
6[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
7Garrett Hardin.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J]. Science (December), 1968:1243-- 1248.
-
8[美]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王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5-36.
-
9[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邓正来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3.
-
10[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变迁[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0.
-
1徐思义.一轴灰色的旧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图卷——《围城》次要人物群像展示[J].山东文学,2009,0(2):75-78.
-
2韩宗敏.《围城》中智趣横生的比喻[J].初中生写作,2012(12):47-50.
-
3胡丹.孙柔嘉浅论[J].考试周刊,2014(8):20-21.
-
4丁合林.女性的魔咒——苏文纨、孙柔嘉比较论[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2(7):40-41.
-
5郭佳音.方鸿渐与贾宝玉的围城内外[J].山西文学,2008,0(3):95-96.
-
6徐思义.《围城》对知识女性爱情观的阐释——再读钱钟书《围城》[J].长城,2014,0(04X):113-114. 被引量:1
-
7王克勇.《围城》里的主人公——简论方鸿渐[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1999,0(6):19-23. 被引量:2
-
8汤溢泽,李建南.《围城》:女性形象跌落的滑铁卢[J].创作与评论,1999,0(4):54-57. 被引量:9
-
9方道文.《围城》四女性[J].河北学刊,1994,14(4):55-58. 被引量:4
-
10黄振强.试论《围城》中的恶女形象[J].文学教育,2007(12):8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