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12
-
1张静如.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现代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1-7. 被引量:3
-
2王立胜.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J].北京党史研究,1995(6):3-8. 被引量:2
-
3忻平.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J].上海党史与党建,1995(S1):15-21. 被引量:2
-
4袁成毅.现代化视野中的抗日战争[J].史林,2005(1):115-119. 被引量:8
-
5虞和平.抗日战争与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进程[J].抗日战争研究,2005(4):1-25. 被引量:14
-
6胡适.胡适留学日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565.
-
7胡适口述,唐德刚整理.胡适口述自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
8胡适口述,胡颂平整理.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
9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
10耿云志.胡适遗稿及密藏书信:第21册[M].合肥:黄山书社,1994.
-
1谢泳.怎样理解胡适[J].书屋,2000(4):47-50.
-
2何善川.评胡适的“好政府主义”[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7(4):81-84. 被引量:2
-
3王晓依.三十年代美国孤立主义与珍珠港事件[J].大庆社会科学,1995(4):43-45. 被引量:1
-
4刘开军.西史东渐中的坚守:刘咸炘的中国本位史学理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5):157-163. 被引量:5
-
5高俊.简述江苏基督教界的抗日活动[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17-20.
-
6马建平.胡适与“好政府主义”论析[J].理论月刊,2002(6):91-93.
-
7陆发春.胡适与丁文江[J].江淮文史,1996,0(3):67-78.
-
8佚名.罗素活到98的秘诀[J].报刊荟萃,2016,0(3):67-67.
-
9李冈原.“伊丽莎白精神”探析[J].历史教学(下半月),2007(6):101-103.
-
10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以胡适与鲁迅为中心[J].文艺争鸣,2003(5):3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