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9-13,36,共6页
Journal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同被引文献44
-
1庹修明.贵州傩戏傩文化[J].文化遗产,2008(3):11-18. 被引量:25
-
2杨再荣.印江土家族傩文化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1997,17(3):125-128. 被引量:3
-
3李继昌.贵州南部(黔南)傩文化考察述略[J].中国音乐学,1997(S1):66-71. 被引量:3
-
4顾朴光.贵州傩戏面具调查[J].民族艺术,1990(2):142-154. 被引量:4
-
5庹修明.贵州民间道教与傩坛[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7-22. 被引量:8
-
6杨兰.世俗人生的宗教信仰——岑巩傩仪传承探秘[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85-91. 被引量:2
-
7顾朴光.面具禁忌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7. 被引量:3
-
8吴靖霞.历史文化的积淀——从傩戏的起源和发展探傩戏的本质[J].贵州民族研究,2006,26(5):93-99. 被引量:8
-
9杨光华.且旃傩魂上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
10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4.
二级引证文献12
-
1韦妙才.“跳岭头”:傩文化的活化石——桂西南“跳岭头”研究之一[J].钦州学院学报,2010,25(1):33-37. 被引量:5
-
2彭福荣.乌江流域阳戏的传承与研究[J].三峡论坛,2011(4):85-89.
-
3聂秀娟,贾磊.徽州傩文化土壤与体育元素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8(6):102-105. 被引量:1
-
4钟金贵,姚秋容.仡佬族傩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J].世纪桥,2013(8):72-74. 被引量:3
-
5杨迎曦.西南地区坛神信仰研究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2016,35(2):11-15.
-
6鲁亚楠.鱼玄机诗作艺术特色评析[J].小品文选刊(下),2017,0(5):34-35.
-
7詹新鹏.傩文化在旅游商品中的应用[J].小品文选刊(下),2017,0(5):140-140.
-
8黄宇鸿,陈美英.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非遗”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研究——以浦北“跳岭头”传承人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7,32(12):8-14. 被引量:5
-
9余继平,曲静.民族乡村戏剧的生态语境与发展对策研究——以贵州福泉阳戏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8,10(1):114-119. 被引量:1
-
10周永健.贵州傩文化研究述评(1980—2020)[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2(2):22-30. 被引量:1
-
1严厉.马雅消失古代文明[J].大众科学,2000(8):28-31.
-
2康.格桑益希.图腾奇想——藏族民间面具[J].西藏旅游,2006(6):41-43.
-
3朱龙华,陈荣豪.拉丁美洲古代文物简介[J].文物,1960(2):70-74.
-
4朱柄.试论图腾崇拜──傩祭──民族传统节日的演变[J].民族艺术研究,1994,7(6):51-58. 被引量:1
-
5刘兰花,杨招景.余达喜:传统的源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J].大江周刊,2007,0(2):46-49.
-
6栗宪庭.混杂、冲突和纠结的比喻[J].画刊,2011(7):67-68.
-
7论点摘编[J].中国西藏,1999,0(3):58-59.
-
8杜再江.抢救布依族古文字工作会议在贵州民院举行[J].贵州民族,2010(4).
-
9刘兴禄.20世纪以来中国傩文化研究述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5):23-29. 被引量:8
-
10陈影.独具特色的藏族面具艺术[J].群文天地,2009(3):1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