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1998年第5期63-64,94,共3页
GUIZHOU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JOURNAL
同被引文献37
-
1罗尔纲.玉蜀黍传入中国[J].历史研究,1956(3):70-70. 被引量:9
-
2郑学檬,魏洪沼.论宋代福建山区经济的发展[J].农业考古,1986(1):62-72. 被引量:6
-
3林蔚文.福建农业考古概述[J].农业考古,1984(1):223-226. 被引量:2
-
4杨式挺.谈谈石峡发现的栽培稻遗迹[J].文物,1978(7):23-28. 被引量:29
-
5李蔚.清乾嘉年間南巴老林地区的經济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7,1(0):109-119. 被引量:3
-
6钮仲勋.明清时期郧阳山区的农业开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8(4):79-85. 被引量:2
-
7方国瑜,缪鸾和.清代云南各族劳动人民对山区的开发[J].思想战线,1976,2(1):70-74. 被引量:9
-
8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J].考古,1975(5):295-301. 被引量:49
-
9吕卓民.明代陕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开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6(3):86-90. 被引量:2
-
10陈支平.闽江上下游经济的倾斜性联系[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2):21-30.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59
-
1李然,严冬.中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正史文本叙事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0(2):131-140.
-
2鲁西奇.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0(6):51-59. 被引量:12
-
3林昌丈.“水利灌区”的形成及其演变——以处州通济堰为中心[J].中国农史,2011,30(3):93-102. 被引量:3
-
4孟文科.清代秦巴山区汉人移民的生计模式及其转型[J].农业考古,2013(1):29-33. 被引量:2
-
5魏琦,张斌,金书秦.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构建及区域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8,39(11):11-20. 被引量:261
-
6廖涵.清代客家森林的永续经营——以宁化石壁地区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14,41(3):207-210.
-
7胡鸿.秦汉帝国扩张的制约因素及突破口[J].中国社会科学,2014(11):184-203. 被引量:33
-
8陈劲涛.我国古代山地城市建置的时空演进认识[J].建筑与文化,2015(5):93-95. 被引量:1
-
9吴晓园,陈志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福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9(6):42-45. 被引量:1
-
10张永勋,闵庆文.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24(4):460-469. 被引量:27
-
1慧心.苦并快乐着:一对外交官夫妇的九年[J].老人世界,2015,0(2):4-6.
-
2宋洪宪.琼瑶一家流落贵州纪实[J].文史天地,1996,0(4):28-32.
-
3慧心.爱情跟随志愿走——一对外交官夫妇的支教之旅[J].老年世界,2014,0(21):7-9.
-
4侯绍庄.控扼三省 兵家必争[J].贵州文史丛刊,1996(4):83-85.
-
5王俊.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与涵化——以黔西北地区为例[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4(5):40-41. 被引量:1
-
6林建曾.郑珍和鸦片战争前后的贵州社会[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3(3):45-50.
-
7翁泽红.“花溪”之名何来[J].文史天地,1998,0(4):61-62.
-
8情有独钟,不禁进言[J].名人传记,2017,0(2):96-96.
-
9罗庆芳.黔南、黔西南少数民族饮茶习俗[J].农业考古,2016,0(2):101-103. 被引量:4
-
10李懋君.周西成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J].贵州文史丛刊,2006(3):85-8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