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3-44,共2页
People's Procuratorial Semimonthly
同被引文献54
-
1齐文远,李晓龙.论不作为犯中的先行行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9,21(5):56-64. 被引量:45
-
2熊选国.论不作为犯的义务根据[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2,14(4):57-64. 被引量:1
-
3李学同.论不作为犯罪的特定义务[J].法学评论,1991,9(4):57-59. 被引量:61
-
4陈兴良.论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J].法学杂志,1989,10(6):14-15. 被引量:10
-
5陈兴良.禁止重复评价研究[J].现代法学,1994,16(1):9-12. 被引量:120
-
6刘用安.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1999,0(3):63-65. 被引量:3
-
7蒋晗华.浅析犯罪行为可否成为先行行为[J].当代法学,2002,16(2):79-81. 被引量:6
-
8夏强.过限犯认定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8(4):137-140. 被引量:13
-
9许成磊.先行行为可以为犯罪行为[J].法商研究,2005,22(4):26-30. 被引量:15
-
10黎宏.行为无价值论批判[J].中国法学,2006(2):160-173. 被引量:60
二级引证文献17
-
1王若思.结果加重犯的共同犯罪研究:以危险性本质说为基底的展开[J].刑事法评论,2018(1):230-254.
-
2王莉.关于先行行为若干问题的思考[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5):43-43.
-
3肖红.论犯罪行为作为先行行为的诸情形[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33):5-6.
-
4张明楷.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J].法学研究,2014,36(3):3-25. 被引量:149
-
5姚诗.先前行为保证人地位的理论根据[J].清华法学,2014,8(5):162-176. 被引量:14
-
6沈琪.知情与预见:实行过限案件中共犯责任的认定[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5):100-108. 被引量:2
-
7马春辉.论实行过限及未过限共犯的责任[J].中国检察官,2017(10):25-30. 被引量:3
-
8刘雅琳.不作为犯“先行行为”中的犯罪行为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3):75-79.
-
9孙运梁.以客观归责理论限定不作为犯的先行行为[J].中外法学,2017,29(5):1351-1376. 被引量:13
-
10钱叶六.中国共犯理论发展评价与展望——以《法学研究》刊文为主要素材[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8,33(3):94-119. 被引量:2
-
1侯国云,张豫生.交通肇事能否引起救助义务辨析[J].人民检察,2002(9):13-14. 被引量:8
-
2张辉,王发强.对物业管理先前行为引起的不作为特殊侵权法律关系的法理分析[J].中国建设信息,2003(303):26-27.
-
3刑法学[J].河北自学考试,2006(3):16-16.
-
4王志祥,赵旻.论危险犯与结果犯的关系[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3,15(1):58-61. 被引量:3
-
5潘樾.论先行行为产生作为义务的条件[J].法学杂志,2006,27(3):37-39. 被引量:10
-
6季美君.英国刑事证据法中的品格证据[J].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5):82-87. 被引量:10
-
7姚诗.交通肇事“逃逸”的规范目的与内涵[J].中国法学,2010(3):90-99. 被引量:43
-
8唐尧.试论刑法中因果关系的介入因素[J].魅力中国,2014(7):318-319.
-
9荆培才.浅析交通肇事罪的转化犯[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1(5):46-47. 被引量:1
-
10郭斐然.先行行为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1(5):43-44.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