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采访,一是靠走,二是靠访。走自然重要,再有价值的新闻,你走不到也就“采”不到。访的技巧和水平却代表记者的素质。为此,采访者能否用自身的形象打动被采访者,我认为这是在实践中捕捉新闻的重要条件之一。 1988年12月24日,我到离郑州40公里的长城铝业公司采访一位工人青年发明家。这位发明家叫陈昌荣,他发明的“絮凝剂”获国家科委重大发明奖,并被树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的贡献在于,将50年代前苏联专家在厂里建的一个40多度的高温下熬制氧化铝的车间,改造为靠计算机监控完成工作程序的现代化车间。而陈昌荣这位主研这项发明的人,在国家科委颁发的证书上却排行第九,是最后一名。发给这个项目的数万元奖金,到他手里时只有一千多元,他把这钱又分给日夜帮他作化验的化验师一半。
出处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5-45,共1页
Chinese Journ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