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步入新闻界,我已经40岁了。 而立之年,我在上海一家工厂于重体力劳动活,电解车间终年高温,冬天都要赤着膊。因为父亲被定为“反共老手”,我每天还得接受造反派小队长的“再教育”,劳心劳力难以支撑,怎么立得起来? 四十不惑,这也不是说我的。进报社那年,文化:大专,还是在文革中度过,没上过几天课,充其量是个高中水平;没学过新闻系,没编过一天报,干新闻等于一张白纸上画画,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这个开始,是很艰难的。 要加倍用心地学习,要加倍精力地投入。 新民晚报1982年复刊,元旦的第一版就是我编的,当时只有一个人。早上要选稿、改稿、发排、划版样,到排字房拼版、改大样,这都得在限定的3小时内完成,整个人就变成了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脑子得快速反应;笔杆得快如龙蛇;两腿不停地奔走于四楼编辑部和底层排字房之间。那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高强度的结合。就这样一天天地度过,熟悉了编辑业务。 但会编版面不等于就是一个好编辑。老报人说,那只是一个编辑匠。 新民晚报的好编辑,你得知道标准是什么,然后朝哪个方向去努力。 第一得懂赵超构的办报方针“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什么意思?比如我编的一版,一版是一张报纸的面孔。铁板的、空泛的,教训人的面孔,能进入百姓家而且得到喜爱么?显然不能。
出处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9-19,共1页
Chinese Journ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