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60-65,69,共7页
Journal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同被引文献24
-
1傅金芝,周文,李鹏,冯涛.云南大学生认知风格的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4):77-80. 被引量:13
-
2李锦平.苗族认知模式与苗汉双语教学[J].贵州民族研究,1997,17(1):106-111. 被引量:5
-
3张厚粲,郑日昌.关于认知方式的测验研究——对我国大、中、小学生场依存性特征的调查分析[J].心理科学通讯,1982,5(2):14-18. 被引量:33
-
4颜延,余嘉元,夏元,王亚南.中小学生的认知风格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81-86. 被引量:20
-
5郑雪.中国人认知方式发展的趋势与现代化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1995(1):59-64. 被引量:3
-
6朱岚.《周易》美学的生命本体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34(2):103-109. 被引量:2
-
7郑雪,陈中永.具体认知和抽象认知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6,19(3):170-174. 被引量:5
-
8王春雷,张锋.学生认知方式与性格特质相互关系的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6):757-758. 被引量:4
-
9李云兵.论苗语名词前缀的功能[J].民族语文,2002(3):32-42. 被引量:16
-
10李寿欣,宋广文.关于高中生认知方式的测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4,26(4):378-384. 被引量:39
二级引证文献9
-
1王玥,赵慧臣.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0):19-25. 被引量:8
-
2杨玲,李毅,张娟娟.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5(5):55-59. 被引量:10
-
3凌斌,王志成.少数民族英语教育中的心理语言距离研究——以藏族英语教育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4):183-186. 被引量:7
-
4陈林林,迟婷,易华.关于新疆艺术类中职生认知风格调查研究[J].戏剧之家,2016(24):203-204.
-
5卢立涛,王泓瑶,高峰.教育戏剧: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水平的新路径——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19,0(11):15-18. 被引量:1
-
6符琼霖,陈凤菊.民族院校本科生学习投入的实证探究——基于M民族大学本科生的现状调查[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6):172-180. 被引量:2
-
7胡哲.成人依恋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J].校园心理,2023,21(2):88-93.
-
8梁成艾,代玉芳,王德召.从依赖走向突破: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44(4):162-170. 被引量:1
-
9党宝宝.西部民族地区理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视角[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1(2):75-81. 被引量:1
-
1薛冰.清凉山文化:南京精英文化的代表——清凉漫谈之一[J].金陵瞭望,2007(11):61-62.
-
2钟镇藩.当前我国社会心理的畸型现象及其成因[J].求索,1996(5):36-40.
-
3童潇.郑杭生教授的发展社会学研究述评[J].北京社会科学,2010(5):4-9.
-
4吴永章.山越非濮后裔辨[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2):22-26. 被引量:1
-
5杨正宇,金杨华,王重鸣.基于认知取向的虚拟团队整合研究新趋势[J].人类工效学,2004,10(3):49-51. 被引量:5
-
6曹大明,黄柏权.从想象、走进到反思: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缘”研究谱系[J].世界民族,2012(3):45-50. 被引量:5
-
7叶文宪.商人的方土观及其演变[J].殷都学刊,1988,9(4):8-14. 被引量:1
-
8李志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取向[J].商业时代,2003(244):7-8.
-
9侯雷,郑吉萍.试论行政主体心理活动的三大取向[J].行政与法,2008(9):5-7.
-
10陈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5-56.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