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民族形式论争”研究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1976年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新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文学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一时期中国文学所呈现出来的种种迹象.不管是它所包含的某种思想革命性质,还是积极的对外开放势态都使人联想到早期中国现代文学中曾出现的各种现象,尽管其程度不尽相同.
作者
金会峻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00-121,共22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关键词
形式论
民间文艺
中国现代文学史
民族形式问题
新文艺
毛泽东
郭沫若
大众化
中国文学
现实生活
分类号
I209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5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35
1
曹顺庆,童真.
西方文论如何实现“中国化”(专题讨论)——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移植”切换还是“嫁接”改良?[J]
.河北学刊,2004,24(5):105-108.
被引量:17
2
金会峻.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民族形式论争”有关资料目录[J]
.新文学史料,2000(1):177-201.
被引量:4
3
袁盛勇.
民族—现代性:“民族形式”论争中延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呈现[J]
.文艺理论研究,2005(4):2-9.
被引量:14
4
杨柄.
怀安诗社——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史上第一个古典诗词诗社[J]
.甘肃高师学报,2005,10(3):1-4.
被引量:6
5
石凤珍.
从“旧形式”到“民族形式”——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发起过程探略[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3):45-50.
被引量:7
6
黄科安.
文学形式与政治想象——关于20世纪40年代“文艺大众化”、“民族形式”论争的解读[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4(3):115-120.
被引量:1
7
贾振勇.
抗战时期郭沫若的政治抉择[J]
.郭沫若学刊,2005(4):31-39.
被引量:3
8
金惠俊.
“文艺的民族形式论争”的结束(提要)[J]
.郭沫若学刊,2005(4):40-41.
被引量:2
9
赵敦华.
为普遍主义辩护——兼评中国文化特殊主义思潮[J]
.学术月刊,2007,39(5):34-40.
被引量:38
10
向林冰.《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J].大公报,1940,(3):24-24.
引证文献
4
1
孙倩.
抗日统一战线话语下的文学空间——重庆《新蜀报》副刊《蜀道》研究[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6):85-109.
被引量:4
2
张武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艺界“民族形式”运动--兼及对中国当下文艺问题的启示[J]
.求索,2009(1):181-183.
被引量:1
3
李怡,罗维斯.
“民族形式”论争中国民党及右翼文人的态度——民国机制下“民族形式”论争新识之一[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1-6.
被引量:3
4
蒋登科,许金琼.
《新华日报》:大众化追求与旧体诗刊载并行不悖[J]
.求索,2018(4):153-161.
二级引证文献
8
1
方锡德.
老舍、吴组缃与“抗战人名诗”——老舍致吴组缃七封信考释,兼谈人名诗的唱和[J]
.现代中文学刊,2010(2):83-98.
被引量:6
2
建红英,赵中华.
论抗战时期人名诗的文化意蕴[J]
.北方文学(下),2012(5):217-218.
3
胡春燕.
青岛海洋文化名人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利用[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5):112-115.
4
意娜.
马克思主义少数民族文艺学的新发展[J]
.民族文学研究,2019,37(1):65-73.
被引量:2
5
熊飞宇.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捐稿卖字劳军活动考述[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7-24.
被引量:1
6
邱运华.
创建具有民族形式与新民主主义内容的中国气派新文艺--“五四”新文艺到新民主主义文艺的重大转向[J]
.民间文化论坛,2022(4):5-17.
被引量:3
7
付冬生.
抗战时期老舍“人名诗”创作考论[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9):32-46.
8
朱姝.
再谈“民族形式”论争中的“新”与“旧”、“欧”与“中”[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5(2):307-314.
1
李红秀.
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学的异质性[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5):92-95.
被引量:4
2
唐正芒.
论抗战时期大后方关于文艺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J]
.武陵学刊,1999,34(6):40-43.
被引量:1
3
黄昌勇.
宿命中的沉浮:丁玲与王实味[J]
.文艺争鸣,2002(3):47-51.
被引量:6
4
傅学敏.
“民族形式”论争的名与实[J]
.江西社会科学,2008,28(11):98-100.
被引量:1
5
孙联军.
浅谈郭小川政治抒情诗艺术形式与中国新诗的民族形式问题[J]
.佳木斯师专学报,1987,5(4):27-29.
6
老舍.
滇行短记:昆明[J]
.文化月刊,2008,0(5):12-15.
7
王忠愈.
王蒙小说的现代散文化抒情血脉[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8(3):77-81.
8
毕海.
启蒙话语交锋与“民族形式”文艺论争的实际内涵——以胡风的质疑为视角[J]
.阅江学刊,2013,5(6):125-132.
9
穆长青.
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丰富内涵[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4(S1):38-45.
被引量:1
10
毕海.
抗战“民族形式”文艺论争中的文化政治[J]
.文艺争鸣,2016(11):92-97.
被引量: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6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