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传统的社会心理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
被引量:1
出处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9-12,共4页
Journal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19
-
1何友晖,彭泗清.方法论的关系论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应用[J].社会学研究,1998(5):36-45. 被引量:45
-
2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6):34-40. 被引量:106
-
3李文阁.生命: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J].求是学刊,1996,23(1):21-26. 被引量:1
-
4余潇枫.人格跨世纪与发展中国“本土化”人格理论的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6(3):24-30. 被引量:15
-
5石中英.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3-9. 被引量:21
-
6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7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8沙莲香.中国社会文化心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
9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
10马维娜.创造性教育的文化学思考[EB/OL].http://www:edu.crdchuang_xin_jiao_yu_238,2007-01-31.
二级引证文献9
-
1张勤.高校实验室开放共享率与创造性人才培养--基于浙江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调查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7(3):138-140. 被引量:10
-
2田友谊.试论中国教育传统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1):9-15. 被引量:6
-
3李莹.中国传统文化与创造教育——谈一种隐性负影响[J].学理论,2011(29):181-182. 被引量:1
-
4王爱莲.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思想文化因素分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7(4):85-90. 被引量:2
-
5田友谊.文化创新视阈下的创造性人才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12,28(5):77-82. 被引量:6
-
6杨宝珊.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性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3(10):202-202.
-
7曾星耀,庄哲煌,黄嘉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揭阳市揭东区龙砂族的“竖灯竿,升彩凤”民俗文化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5):109-112.
-
8梁晨,廖园园,李伟健,王晓丽.成为文化创新型审辨性实践者:教师教学角色的新审视[J].中国电化教育,2023(11):45-52. 被引量:2
-
9田保柱.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探析[J].青春岁月,2013,0(5):454-455.
-
1任建霞.科技异化刍议[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6):71-73.
-
2张希玲.论佛学对宗白华科技美学思想的影响[J].文艺评论,2015(2):151-155.
-
3孟文静.逻辑思维界定研究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7,22(S2):1-2. 被引量:1
-
4林德宏.李约瑟的道路——庆贺李约瑟博士90寿辰[J].哲学研究,1991(1):47-53.
-
5姜文化.易学视角下的李约瑟难题再探[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5(4):72-74.
-
6郭嫦娟,李华丽.老庄“道”论自然观的理性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0(6):21-23.
-
7曹胜斌.从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终结[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7-11.
-
8苏晓云.试析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1(S2):24-26. 被引量:1
-
9曹胜斌.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终结之宗教根源[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13-16. 被引量:3
-
10方钰才.浅析近代科技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J].大观周刊,2011(44):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