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22
-
1陈慧敏.李杨爱情的多重视角与《长恨歌》的多重意蕴[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6(1):91-96. 被引量:3
-
2王军辉.人之挽歌——《长恨歌》新解读[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9(3):58-62. 被引量:2
-
3钟来因.《长恨歌》的创作心理与创作契机[J].江西社会科学,1985,5(3):75-79. 被引量:8
-
4陈允吉.从《欢喜国王缘》变文看《长恨歌》故事的构成——兼述《长恨歌》与佛经文学的关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7(3):142-156. 被引量:16
-
5王一娟.从创作心理看《长恨歌》的主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4(3):52-57. 被引量:1
-
6蹇长春.《长恨歌》主题平议——兼论《长恨歌》悲剧意蕴的多层次性[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8(6):44-53. 被引量:10
-
7马茂元,王松龄.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2(1):87-97. 被引量:19
-
8刘西建.《长恨歌》主题思想新探[J].人文杂志,1982(4):114-117. 被引量:6
-
9周煦良.何妨对《长恨歌》重新评价——答李宗为先生[J].晋阳学刊,1984(4):78-79. 被引量:1
-
10李宗为.论杨贵妃的传说以及《长恨歌》之恨——与周煦良、俞平伯二位先生商榷[J].晋阳学刊,1982(2):100-104. 被引量:7
-
1张艳萍,闫续瑞.白居易感伤诗创作情况综述[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1):203-204.
-
2程弘.文研所本《中国文学史》中有关小说章节的几点商榷[J].文学遗产,1963(455):1-1.
-
3孙静.北大中文系师生修改“中国文学史”[J].文学遗产,1959(251):1-1.
-
4李娟梅.从《长恨歌》看白居易的爱情观[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22-23.
-
5周静妍.牵物动情的人生咏叹——论白居易的感伤诗题材[J].青年文学家,2015,0(4X):21-22.
-
6王海福.化景物为情思——浅论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特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S1):25-26.
-
7鱼歌子.傅雷说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2(4):1-1.
-
8谢雨珊.碰撞——<长恨歌>遇上<长恨歌>[J].青年文学家,2015,0(1Z):39-41.
-
9启枋.对北大《中国文学史》中《先秦散文》一章的一些意见[J].文学遗产,1959(255):1-1.
-
10鲁莘.复旦版《中国文学史》门外谈——赵沅《复旦版〈中国文学史〉怎么啦》读后[J].书城,1997,0(4):3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