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粮食生产不能“跟着感觉走”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目前,一些地区和农户在发展粮食生产上存有一种"跟着感觉走"的模糊认识。何种"感觉",不外乎三。其一,粮食连年丰收,粮食已没有问题。其二,现在是市场经济,农民应该"什么赚钱种什么"。其三,有钱就可以买到粮食,于是热衷于办企业,上项目,搞开发区和房地产。这些观点,看似有理,然而细细揣摩,难免有些片面。首先,就局部而言,如某一粮产区,粮食问题已经过关。然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以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育着世界23%的人口,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1994年我国人均占有粮食370公斤,比发达国家人均占有粮食少28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少50公斤,粮食问题的严峻性由此可见一斑。更为严重的是,全国每年要减少耕地几百万亩,增加人口1500万人,这一减一增就使粮食总量平衡的难度愈来愈大,粮食基础极为脆弱。其次,在一些传统农区,为提高经济效益,适当调整种植结构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大面积减少粮田,增加经济作物面积,就会顾此失彼。毕竟吃饭是第一位的,农民闯市场、求高效,不能以牺牲粮食为代价。最后,有钱当然可以买到粮食,但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如,无重大自然灾害,粮食稳产增产,粮食主产区自给有余等。假如农民种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的,又怎么会卖给别人呢?假如人人都这样想问题,到头来粮食又从何而来呢?其实,钱还是要抓的,关键是要摆正钱与粮的关系,在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抓钱。
出处 《农业发展与金融》 1995年第4期39-39,共1页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e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