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两年,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问题愈来愈受到重视,解决问题的渠道也逐渐增多。但是,从总体效果看,仍然进展缓慢,不太理想。以武汉为例,尽管前段已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目前全市1039户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仍高达88.96%,预算内287户企业(不含武钢)的资产负债率是80.3%,全市国有工业企业的富余人员占33%,在职职工与离退休职工的比例是1∶0.5。沉重的历史包袱,始终是束缚国有企业活力发挥的严重障碍。解脱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举步艰难,从解决措施上看,对此问题过去一直沿用落实自主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办法去解决,但从实际看,一是此种办法难以凑效,二是即使产生效果也是非常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实际上转换了机制不等于解脱了包袱,解除"体制瓶颈"不等于解除"包袱瓶颈"。因此,我们必须把解脱历史包袱问题与转换企业机制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一定意义上讲,解除包袱是转换机制的重要前提。同时,对解脱历史包袱所引起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导,也应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