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设立举证时效制度初探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设立举证时效制度初探王运海,任国义举证时效是指在民事诉讼中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提出某项主张或接到人民法院通知后的一定期限内,提出相应的证据,逾期不能或者没有提供证据的则应承担不利举证的法律后果的一种制度。我国尚未设立举证时效制度。从司法实践看,设...
作者
王运海
任国义
机构地区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人民法院
出处
《人民司法》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2-23,共2页
People's Judicature
关键词
举证时效制度
法律后果
当事人
人民法院
民事诉讼法
举证责任
诉讼时效制度
提供证据
效力
案件质量
分类号
D925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5
同被引文献
23
1
邱星美.
民事举证期限问题研究[J]
.政法论坛,1999,17(3):78-86.
被引量:12
2
陈桂明,张锋.
民事举证时限制度初探[J]
.政法论坛,1998,16(3):83-89.
被引量:51
3
左卫民,陈刚.
证据随时提出主义评析[J]
.法学,1997(11):23-24.
被引量:10
4
张卫平.
转制与应变──论我国传统民事诉讼体制的结构性变革[J]
.学习与探索,1994(4):90-95.
被引量:27
5
王亚新.
论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J]
.中国社会科学,1994(1):3-22.
被引量:159
6
赵争平.
浅谈举证时限的设立[J]
.法学,1996(3):28-30.
被引量:3
7
周刘金,虞恒龄.
民事举证时限立法再探讨[J]
.政治与法律,2002(2):91-93.
被引量:3
8
赵建良.
探析举证时限之完善[J]
.中国律师,2002(7):14-15.
被引量:2
9
李浩.
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追问证据失权的正义性[J]
.中国法学,2005(3):152-164.
被引量:107
10
李浩.
民事诉讼法典修改后的“新证据”--《审监解释》对“新证据”界定的可能意义[J]
.中国法学,2009(3):156-168.
被引量:38
引证文献
3
1
蒲一苇.
举证时限的含义辨析[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6):107-112.
被引量:1
2
赵秀举.
排除时效初探——兼对举证时效的质疑[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1):76-79.
被引量:4
3
吴泽勇.
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的衰落与重建[J]
.中国法学,2020(3):282-302.
被引量:20
二级引证文献
25
1
夏志毅.
迈向自创生的民事诉讼——一个法律、社会与科技的交叉研究[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23,29(4):191-208.
被引量:3
2
李大扬.
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中检察机关对新证据的查证与运用[J]
.证据科学,2023,31(1):22-38.
被引量:2
3
胡学军.
家族相似性:民事诉讼法法典化的逻辑与技术[J]
.当代法学,2023,37(6):124-135.
被引量:3
4
王桂芳.
刍议民事诉讼“新的证据”[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17.
被引量:4
5
张一博,陈琅.
论我国民诉法中举证时限规定适用的若干问题——以民诉法的规定与相关司法解释的关系为视角[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4):59-64.
被引量:1
6
吴俊.
适时提出主义——以“新的证据”与证据失权的关系为中心[J]
.北方法学,2019,13(1):113-129.
被引量:15
7
曹志勋.
对当事人鉴定申请的司法审查——兼论书证真伪鉴定的特殊性[J]
.法学,2020(12):112-129.
被引量:7
8
廖永安,张红旺.
实践与立法之背离:民事诉讼逾期举证规制机制的实证考察——以《民诉法》第65条和《民诉解释》第102条为主要考察对象[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50(1):30-39.
被引量:11
9
欧阳嘉俊.
论评价性要件中基本事实的识别——以要件事实与主要事实关系的厘清展开[J]
.研究生法学,2021,36(4):63-79.
10
蒋洁,徐凯.
电子诉讼中数据鉴识的侵权风险与应对策略[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21(28):32-33.
1
朱正华.
试论民事诉讼举证时效制度的确定[J]
.陕西检察,2004(6):65-66.
2
王勇.
从举证时效与证据交换制度看我国审前程序之重构[J]
.云南电大学报,2005,7(4):60-62.
3
谢啸林.
论我国举证时效制度之创设[J]
.山东审判,1996,13(5):27-28.
4
潘剑锋.
论·举·证·时·效[J]
.政法论坛,2000,18(2):87-93.
被引量:6
5
孙爱民.
试论民事诉讼举证时效制度的理论基础[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80-81.
6
张振华.
设立举证时效制度及代理律师的作用[J]
.当代司法,1999(11):27-28.
7
陈庭会,李祖华.
试论行政诉讼举证时效制度[J]
.行政与法,2000(6):26-27.
8
郑青义.
对设立“限期举证制度”的构想[J]
.山东审判,1996,13(9):28-30.
9
尚代贵.
论举证时限[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16(B05):15-16.
10
陈钢.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证据制度的思考[J]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3(4):4-6.
人民司法
1995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