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任何存在都是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存在,即定在、超越自己历史环境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存在的历史性决定了理解的历史性……阐释是以我们已经先有、先见、先把握的东西为基础.这种意识的“先结构”“使理解和解释总带着解释者自己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成份”、(张隆溪《仁者仁者,智者智见》)我以为,对历史的解读也是如此.或许是十年浩劫对人性摧残的惨烈给作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与不能释怀的追根问底的深思,或许是风云变迁人生变幻使作者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与悲凉,总之,读《旧址》、让我体味到了面对历史旧址的一个特定时代的一代人的情怀.这种情怀,不同于兴奋于“旧貌变新颜”的喜悦,壮烈,自豪;不同于无奈“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寂寞,悲哀,痛苦;也不同于将意义,价值暂时“束之高阁”“置于括弧之中”的轻松中的无奈.这是人文理想火炬的燃烧,是不愿放弃真挚追寻的努力,是对人性与历史历程的痛思与反省,是人类精神价值追寻中的一段凝重流程.它的核心,是对人性何以会被扭曲,窒息,戕害的追问,是对历史与人性关系的再次审视.
出处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53-58,共6页
Journal of Jining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