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1994年第4期1-4,共4页
Journal of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同被引文献398
-
1谢晖.民间法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被引量:2
-
2李丽.论社会中个人应有的法治精神[J].政治与法律,2000(6):9-11. 被引量:3
-
3陈锐.凯尔逊的“纯粹法”理论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4(3):15-26. 被引量:3
-
4孙国华,杨思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J].党政干部学刊,2003(4):4-5. 被引量:3
-
5杜宴林,张文显.后现代方法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向[J].金陵法律评论,2001(1):81-90. 被引量:18
-
6郑戈.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吗?——试论“法律科学”的属性及其研究方法[J].北大法律评论,1998(1):1-30. 被引量:38
-
7范忠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础[J].现代法学,1999,21(2):24-31. 被引量:17
-
8郑强.美国后现代法理学概观[J].环球法律评论,2000,22(2):44-53. 被引量:19
-
9眭鸿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体精神评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5(5):12-16. 被引量:3
-
10刘作翔.法制现代化概念、释义和实现目标[J].宁夏社会科学,1999(3):26-32.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31
-
1谢冬慧.法理学30年学术史之考证——兼谈《知识之学与思想之学》一文“四大缺陷论”[J].东方法学,2010(5):112-122. 被引量:3
-
2凌斌.中国法学30年:主导作品与主导作者[J].法学,2009(6):15-38. 被引量:26
-
3蒋传光,王逸飞.新中国60年法学研究与法制建设的互动[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4(6):94-107. 被引量:4
-
4林群丰.不道德的背反:论法治本土资源论与道德理性之博弈[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4):19-23.
-
5韩思阳.法理学还要与部门法学疏离多久——以桑本谦先生的法律解释理论为分析视角[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12(1):21-26. 被引量:4
-
6焦宝乾.对我国法律方法论研究的宏观反思——背景、问题及展望[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16(4):116-125. 被引量:12
-
7蒋海松.学术与政治之间——新中国法理学独立品格的艰难形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1):95-101. 被引量:3
-
8李佳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兼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J].中州学刊,2012(3):74-78. 被引量:2
-
9李志明.从“运动”到“法治”——中国法治转型的前历史考察[J].法学评论,2012,30(5):12-18. 被引量:1
-
10李志明.从“运动”到“法治”—新中国法治转型的历史考察[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14(5):132-136.
-
1孙国华,朱景文,叶传星.1999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家,2000(1):3-8. 被引量:3
-
2孙国华,朱景文,叶传星.1998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家,1999(1):4-11.
-
3喻中.从“法外之理”到“法内之理”——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J].博览群书,2004(7):61-67. 被引量:5
-
4雷裕春.无效合同判断标准的法理学研究——以违反公序良俗为视角[J].学术论坛,2008,31(6):83-88. 被引量:4
-
5《法的时代精神》即将出版[J].法学,1996(7):31-31.
-
6唐颖玉.论法的价值[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0,21(4):60-64. 被引量:2
-
7杨柳.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的法理学研究[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0(32):12-13.
-
8张文显.世纪之交法理学研究的五年回顾与展望[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7(1):2-7. 被引量:6
-
9张文显,姚建宗,黄文艺,周永胜.中国法理学二十年[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4(5):1-12. 被引量:62
-
10孙国华,叶传星.1994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家,1995(1):3-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