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16-20,共5页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参考文献1
-
1[德]海德格尔(Heiderger,M·) 著,陈嘉映,王庆节.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1987.
同被引文献10
-
1F.费迪耶,丁耘.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世界哲学,2001(3):52-59. 被引量:491
-
2张一兵.空无与黑夜:青年阿尔都塞的哲学关键词[J].现代哲学,2004(3):28-37. 被引量:4
-
3楼宇烈.中日第八次佛教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无我”与“自我”──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义[J].世界宗教研究,2000(2):101-104. 被引量:11
-
4陈燕珠编述佛法要义[M].
-
5[德]马克思(K·Marx),[德]恩格斯(F·Engeis)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56.
-
6(德)荷尔德林著,先刚.塔楼之诗[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
7[(法)乔治·巴塔耶(GeorgesBataille)著],汪民安.色情、耗费与普遍经济[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
8(德)海德格尔(MartinHeidergger)著,陈嘉映,王庆节.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1999.
-
9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M]三联书店,1996.
-
10(德)黑格尔(G.W.F.Hegel)著,贺麟.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59.
-
1黄文杰.佛教“空”观的终极蕴涵——论“空”作为一种绝对的存在论立场[J].人文杂志,2004(4):45-48. 被引量:3
-
2赵华.试论伦理意义的“天人合一”[J].学海,1997(3):45-47. 被引量:1
-
3冯晨.《中庸》中“物”之于“诚”的意义分析[J].道德与文明,2012(4):58-62. 被引量:4
-
4陈华兴.论当代中国伦理精神的重建[J].现代哲学,1997(1):19-23.
-
5冯晨.《中庸》中“物”之于“诚”的意义分析[J].武陵学刊,2012,37(2):8-12.
-
6杨建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体论意义——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81-83.
-
7吴烁偲.论叔本华的时空观[J].科教导刊,2011(14):134-135.
-
8俞吾金.两种不同的自由观[J].哲学动态,1988(6):49-49.
-
9许晶晶.从色诺芬尼、巴门尼德到柏拉图的哲学联系[J].时代人物,2008,0(10):212-212.
-
10徐敏.虚构、指称与非存在——为真难题及其解决方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2):20-26.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