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无善无不善:中国近代伦理学说的基础和前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东方文化的认识传统是伦理道德与哲学的水乳交融,自成一体。这个文化规则使中国哲学不仅一经产生便接纳道德伦理为其主要内容,而且往往归缩于关于人性善恶的这个牵动千古、恒提恒新的热点上。 到了近代,人性启蒙、道德重建的政治契机和现实需要不仅重提而且加强了这一主题。探讨之活跃、论题之广泛,较之从前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主张人性博爱、利群,有人断言人性利已、自私;有人宣称人性为“求乐免苦”,有人则信守人性苦乐相伴、无乐可求……总之,各抒己见,蔚然大观。这其中,既有对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弘扬和继承,又有对西方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借鉴和发挥。不论是其来源还是其内容,都给人一种庞杂无序的感觉。然而,如果我们进一步寻根问源,则不难发现:这些貌似对立、牴牾的言论之所以能够同时并行,甚至出于同一人之口,除了理论上的矛盾和困惑之处,还有更深一层的根源。
作者 魏义霞
出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25-29,53,共6页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