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运河文学”的理论构架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刘绍棠1936年生于北京市通县儒林村,13岁开始发表作品,读高中时写的《青枝绿叶》便被选进高中语文课本,他是众所周知的“神童作家”。然而,这位幸运的作家却走过了一条不幸的路。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在家乡度过二十年的“践民”生活。这种生活却给予他丰厚的积累,重返文坛,便进入创作的“井喷期”。几年来,已创作长篇小说11部,中篇小说集11个(收中篇小说40余部),短篇小说集7部,散论集7部,还有2部选集和5种外文版选集。计43种,500余万字。丰富浩瀚的著述和作品构建起刘绍棠的“运河文学”体系。 “运河文学体系”,也是他倡导的“乡土文学”体系。 1979年,刘绍棠重新执笔,面对的是千帆竞发,万木争荣的文艺春天。前辈作家重新焕发创作青春,同辈人扬鞭策马,后起之秀脱颖而出,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文坛几乎每周、每天都在报导着激动人心的消息。从来不甘落后的刘绍棠感到形势逼人,产生危机意识。于是他以文坛才子的敏感,把自己放到当代文坛的作家队列中,认真比较分析,从而选定自己的创作方位。他分析道:“写干部我不如王蒙,写知识分子我不如宗璞,写士兵我不如王愿坚,写工人我不如胡万春,写劳改队我不如从维熙,写市井我不如邓友梅。但是,相对而言,我在写农民上比他们有优势。然而,写农民也有强手,李准和?
作者 致远
出处 《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60-64,共5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共引文献7

同被引文献9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