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京剧《刘胡兰》的思想艺术力量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位手仅16岁的少女,为了乡亲们的自由、生存、和平奉献了自己的荳蔻年华。这个事实本身,就有一股震颤心灵的力量。所以,长期以来,刘胡兰这个舞台形象,象《白毛女》中的喜儿那样,刻印在几代人的心里。大约是刘胡兰太令人爱、令人疼、令人敬了,几十年来,许许多多的作家、艺术家都写她、演她、唱她和塑她。时间长了,难免有公式化之嫌。所以,照搬原来的模式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千篇一律是艺术的死敌”!战友京剧团的艺术家们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刻意求索,另辟蹊径,使他们的《刘胡兰》(焦克、张志高编剧)展现出新的面貌。最突出的是,编演者们不满足于对人物的平直描写。
作者 霍大寿
出处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2年第8期33-33,共1页 Chinese Theatre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