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农家书屋可持续建设与发展的内外因素分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书香飘农家,共建新农村”,已成我国农家书屋的真实写照。“农家书屋”是为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看书难、借书难”的问题,建立在行政村的、由农民自己管理、免费提供图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及阅读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是造福农村居民的公益性事业。农家书屋最早于2005年在甘肃、贵州等省开始试点,两年后就成为了国家文化重点工程。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8部委共同发起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并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项工程之一。从2005年225家发展到至今已建成600449万家[1],从2007年到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拨付专项资金120.24亿元,完成了原定的“十一五”建设任务。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为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轰轰烈烈搞起来的有的书屋,却因为各种原因在悄无声息地消失。因此,必须分析农家书屋可持续建设与发展的内外因素,明确其自身的优势和弱势以及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合理地选择发展战略,才能使这项惠民工程持续性发展,长期施惠于民。
出处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1期232-233,共2页 Historical Records of Heilongjiang
基金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专业化援助机制研究>(12YJA870025)成果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10

共引文献2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