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一本而万殊——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序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历史地看,尽管"哲学"以及与哲学实质内涵相关的"智慧"等概念在中国相对晚出,但这并不是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不存在以智慧的方式去把握世界的理论活动与理论形态。这里,需要区分特定的概念与实质的思想,特定概念的晚出并不意味着实质层面的思想和观念也同时付诸阙如。当然,智慧之思在中国哲学中有其独特的形式,后者具体表现为对"性与天道"的追问。中国古代没有运用"哲学"和"智慧"等概念,却很早便展开了对"
作者 杨国荣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16,共4页 Hebei Academic Journal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8

  • 1陈修斋.关于哲学本性问题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8,42(2):3-9. 被引量:25
  • 2张汝伦.中国哲学的自主与自觉——论重写中国哲学史[J].中国社会科学,2004(5):84-91. 被引量:7
  • 3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第28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 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
  • 5李明辉.省思中国哲学研究的危机-从中国哲学的“正当性问题”谈起[J].思想,2008(9).
  • 6马恺之.历史性、哲学与现代性的命运:劳思光的《中国哲学史》与列奥·施特劳斯[J].政治大学哲学学报,2008,(20).
  • 7劳思光.哲学问题源流论[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 8郑宗义.如何充分继承劳思光先生对中国哲学研究的成果[J].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13,23(4).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