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跨界的摩登——刘呐鸥的文学与影像探索实践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台湾人刘呐鸥在1933年拍摄了一部名为《持摄影机的男人》的纪录片,是最早进行纪实影像拍摄实践活动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他不仅仅是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最初将"新感觉派"理论介绍到中国,更是将"蒙太奇"、"电影眼"、"剪辑"等欧美电影理论引进中国的第一人。刘呐鸥先后创办了"第一线书店"和"水沫书店",大量翻译、出版西方文艺理论书籍,对介绍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内的西方文艺理论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因为他过于强调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特质,在政治环境复杂的时代中引来"左翼"知识分子的批判,引发了"硬性影片"与"软性影片"之争,后又因与日方合作而背上"汉奸"之名,终被暗杀。刘呐鸥一生都在进行着纯粹的文学与影像艺术的探索与实践,但在意识形态壁垒分明的年代,他的艺术理想却过于"摩登",无法为时代所容,他也因忽略了民族与国家的界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作者 李晨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9-125,共7页 Fujian Tribune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