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法国的新批评与美国的理论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张江教授的长文1首先表明了两点:一、他提出的认识论问题切中肯綮;二、文学文本的阅读与评价方法应该受到质疑与批评。张教授的例证与引文均出自英语世界的著作,这些作品多数还没有译介到法国。大西洋是一道文化屏障,一道虽不严密但确实存在的屏障。法国的理论在北美成为“新批评”(la Nouvelle Critique)2的失真的影像。
作者
让尼夫.盖兰
孙婷婷
机构地区
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法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处
《中国文学批评》
2015年第3期16-22,共7页
Chinese Journal of Literary Criticism
关键词
切中肯綮
“新批评”
英语世界
保尔·瓦雷里
张江
评价方法
认识论问题
长文
热奈特
古典文学研究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481
同被引文献
45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
1
张江.
强制阐释论[J]
.文学评论,2014(6):5-18.
被引量:482
二级参考文献
30
1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1页.
2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4
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8、119页.
7
J希利斯·米勒 郭英剑等译.《重申解构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78、203、275页.
8
弗洛伊德:《释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27页.
10
Frye, Northrop, 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p. 6.
共引文献
481
1
时光.
变异的诗神:亨利·哈特中诗英译考论[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3(2):300-329.
2
邹涛.
从非洲文学看西方理论视角的阐释霸权——以《美好的人尚未诞生》为个案[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3(2):147-161.
3
闫小芹.
西方空间批评在中国的接受现状及反思[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1):73-85.
4
郭明浩.
当代中国文论关键词之“失语”再省思[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3):27-36.
5
金潇.
从阐释的“交往”属性论“公共阐释”的合理有效性[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0(1):321-330.
6
李慧文.
阐释合法性的重建——评张江“公共阐释”理论[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0(1):276-286.
7
彭成广.
向度、限度与可能——阐释的发展逻辑和“公共阐释”的建构空间[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0(1):246-255.
8
郭芳丽.
公共阐释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1):235-245.
9
蒋述卓,李石.
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的生成[J]
.中国社会科学,2021(2):82-101.
被引量:11
10
张江.
再论强制阐释[J]
.中国社会科学,2021(2):4-23.
被引量:81
同被引文献
45
1
曹顺庆.
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
.文艺争鸣,1996(2):50-58.
被引量:465
2
周光庆.
中国经典解释学研究刍议[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32(2):113-118.
被引量:7
3
潘德荣.
本体诠释学评介[J]
.社会科学战线,1993(4):79-84.
被引量:2
4
劳伦.迪布勒伊,毕素珍.
保留文学激情[J]
.中国文学批评,2015(3):23-29.
被引量:3
5
汤一介.
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
.中国文化研究,2000(2):16-20.
被引量:35
6
王齐洲.
论中国文学发展的阶段性[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85-91.
被引量:3
7
刘小枫.
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经典与解释——文本解读与古典学问的样式(笔谈)[J]
.求是学刊,2008,35(3):5-9.
被引量:7
8
陶东风.
开创性的理论新著——读金元浦《文学解释学》[J]
.文化月刊,1998,0(8):41-41.
被引量:1
9
周光庆.
由中国训诂学走向中国解释学[J]
.长江学术,2009(3):150-156.
被引量:9
10
洪汉鼎,黄小洲.
西方诠释学的东渐及其效应——洪汉鼎先生访谈(下)[J]
.河北学刊,2012,32(3):14-23.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2
1
王齐洲.
本体阐释 路在何方--对“强制阐释论”的冷思考[J]
.江汉论坛,2017(2):68-73.
被引量:1
2
侯文宜.
近年文学阐释学辨说及其理论建构[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4):63-75.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韩继伟.
推进百色红色文化整体性研究的三个向度[J]
.百色学院学报,2018,31(1):124-128.
被引量:1
1
陆健.
读解西默斯·希尼《圣人开文和乌鸫》[J]
.诗潮,2004(1):49-49.
2
吴秀明.
当代文学价值与批评的双重视角[J]
.文艺研究,2004(5):14-17.
被引量:1
3
李晨.
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心灵史》解读[J]
.文学评论,2016(3):101-111.
被引量:2
4
王玉佩.
生命的礼赞——《时光渡口》选编后记[J]
.安徽文学,2015,0(12):156-160.
5
马蓥伯.
文艺与批评一同前进[J]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4):10-12.
6
崔梦楼.
语言功能的有限和无限——“意在言外”和“言外之意”的思考[J]
.职业时空,2007,3(02S):56-56.
7
曹俊磊.
“词之言长”管窥[J]
.阅读与写作,2006(4):38-39.
8
王著定.
柯勒律治与文学本体论的变迁[J]
.兰州学刊,2007(9):188-190.
被引量:1
9
闵永军.
简论“群英乐府格势”曲评的得失及审美范畴[J]
.丝绸之路,2013(10):50-51.
10
易中天.
贵族小气,流氓大气[J]
.文苑,2010(8):71-71.
中国文学批评
201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