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狄金森与陶渊明诗歌中的死亡意识比较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传统截然不同 ,在对死亡的同一主题的描写中 ,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对狄金森与陶渊明作品中所体现的死亡意识进行比较分析 。
作者
胡月增
机构地区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15-117,共3页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关键词
陶渊明
狄金森
死亡意识
生死观
分类号
I106.2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16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6
1
Aiken, Conrad: Emily. Dickison. Collected Critic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p157.
2
Tomas H. Johnson: The Letters of Emily. Diekison,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 p198.
3
陆晓.
幻灭和永生——解读艾米莉·迪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92-94.
被引量:10
4
江枫.《艾米莉·狄金森名诗选》[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25、317页.
5
杨桂嫒.《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意识解读》[J].《域外视野》,2003,(4).
6
郑晓江.
论陶渊明之生死观[J]
.中国哲学史,2002(1):95-104.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2]Thomas H. Johnson. The 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M]. Cambridge.Mass: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58. 197-198.
2
[5]马科斯·坎利夫.美国文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和出版公司,1985.175-176.
3
[6]胡家峦.爱默生经典散文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29.
4
.《陶渊明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6
《中国思想史论》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
7
《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版,第130-131页.
8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见《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
9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10
《苏东坡全集》中,邓立勋编校,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441页.
共引文献
12
1
孙叶红.
艾米莉·狄金森诗意中的死亡之美[J]
.作家,2011(14):90-91.
2
简艳平.
比利·考林斯的诗《来世》对生命意义的探索[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4-4.
3
胡晓.
略论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双重性[J]
.琼州大学学报,2006,13(6):76-78.
4
樊淑英.
最美旋律罕有闻:济慈与迪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2):103-105.
5
Tiphaine and Pauline.
Recipe[J]
.海外英语,2010(11):24-24.
6
刘晶.
豁达与哀婉的死亡观——以《因为我不能等待死亡》和《拟挽歌辞》其三为例[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4):98-102.
7
陈元红.
The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Poem-Emily Dickinson's “I Died for Beauty:But Was Scarce”[J]
.海外英语,2010(1X):102-103.
被引量:1
8
宁欣.
陶渊明的孤独与超越[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8(3):59-60.
9
耿姝晴.
陶渊明的死亡观[J]
.文教资料,2018(7):1-3.
被引量:1
10
彭静.
穿越千年的精神对话——狄金森与陶渊明死亡诗之比较[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1):64-6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6
1
郑晓江.
论陶渊明之生死观[J]
.中国哲学史,2002(1):95-104.
被引量:4
2
陆晓.
幻灭和永生——解读艾米莉·迪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92-94.
被引量:10
3
唐翼明.魏晋文学与玄学[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4
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1980
5
Lakoff,George.Cognitive Semantics[].Meaning and Mental Representations.1988
6
Lakoff, George,and Turner, Mark.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1989
7
Barfield Owen.Poetic Diction:A Study in Meaning[]..1973
8
Hamilton,Sarah.Poetic Use of Metaphor[].Online.2001
9
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
10
茅于美.中英诗歌比较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引证文献
4
1
刘晓华.
从认知角度看Emily Dickinson诗歌中的隐喻文体价值[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8(12):36-37.
2
刘晶.
豁达与哀婉的死亡观——以《因为我不能等待死亡》和《拟挽歌辞》其三为例[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4):98-102.
3
卢莹.
中西方死亡诗歌的对比分析——以《拟挽歌辞三首》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10):129-130.
4
彭静.
穿越千年的精神对话——狄金森与陶渊明死亡诗之比较[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1):64-6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陈学勤,张令千.
浅析狄金森诗中的“死亡”再定义——以《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为例[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0(9):35-36.
1
梁球.
略论陶渊明诗文的人情美[J]
.百色学院学报,1996,10(3):27-29.
2
万小洁.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的“鸟”意象[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9(1):113-114.
被引量:2
3
梁球.
略论陶渊明诗文的人情美[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6):96-99.
被引量:1
4
赵新华.
《诗经》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2):125-126.
5
刘石.
小论陶渊明作品艺术特色[J]
.鞍山社会科学,2004(4):48-48.
6
张矢的.
隐于现实中的“小园”——兼论庾信与陶渊明作品中“园”意象之异同[J]
.吕梁学院学报,2013,3(3):4-7.
被引量:1
7
余振生.
陶诗反映现实的特征[J]
.文学遗产,1959(252):1-1.
8
贾文斌.
宗雅集篇——谈《文选》陶渊明作品的艺术风貌及萧统的选录标准[J]
.理论学刊,2006(11):116-118.
被引量:2
9
杨竹剑.
金圣叹“诗在字前”说文抄[J]
.读书,2004(4):152-152.
10
陈红岩.
《诗经》对魏晋时期诗人曹操、陶渊明诗歌的影响[J]
.中国经贸,2010(4):117-117.
中州学刊
200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