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科学》
2004年第6期32-33,共2页
World Science
同被引文献34
-
1霍春涛,李元峰.名师与名师效应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3):232-235. 被引量:5
-
2赵红州.中国切莫忘了诺贝尔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16(6):25-30. 被引量:8
-
3王毓珣.论名师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6(7):90-92. 被引量:7
-
4郝竞,石海明.名师何以出高徒——科技创新中的“师承效应”剖析[J].中外企业家,2006(10):29-31. 被引量:1
-
5乔纳森·科尔 斯蒂芬·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
6罗伯特·马克·弗里德曼.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幕后[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
7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3.
-
8诺贝尔奖官方网站[EB/OL].[2014-6-19].http://www.nobelprize.org/.
-
9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3-110.
-
10梁波."巨人的肩膀"与"准马太效应"[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1,12(4):38,39.
二级引证文献14
-
1门伟莉,张志强.诺贝尔科学奖授奖时滞研究[J].情报学报,2015,34(4):361-370. 被引量:5
-
2黄维,张连,杨文婷.教育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师承效应的量化研究——基于历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获奖者的同期群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67-72. 被引量:7
-
3仇鹏飞,孙建军,闵超.科学研究中的师承关系评述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8(5):50-55. 被引量:9
-
4陶诚,张志强,陈云伟.关于我国建设基础科学研究强国的若干思考[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9,41(1):1-15. 被引量:44
-
5任晓亚,张志强.主要科技领域国际权威奖项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情报学报,2019,38(9):881-893. 被引量:12
-
6任晓亚,张志强,陈云伟.杰出科学家的科研产出规律——以拉斯克医学研究奖得主为例[J].情报学报,2019,38(9):894-906. 被引量:13
-
7门伟莉,张志强.机构属性的诺贝尔科学奖分布规律研究[J].情报学报,2019,38(9):907-920. 被引量:16
-
8王永固,聂瑕,王会军,莫世荣.“互联网+”名师工作室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0(10):106-114. 被引量:34
-
9盛朝迅,易宇,韩爱华.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提升基础研究能力[J].开放导报,2021(3):56-64. 被引量:4
-
10孙玉涛,陈灵芝.诺贝尔奖提名过程的评选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1(11):96-103.
-
1小林.诺贝尔奖的由来[J].科学大观园,2009(22):12-13.
-
2本刊编辑部.华彩百岁诺贝尔奖[J].中国青年科技,2001(12):8-9.
-
3刘改徐.冲动的助手[J].启迪与智慧(上),2016,0(3):9-9.
-
4伊瓦尔.贾埃弗.诺贝尔奖与科学的未来[J].科技潮,2010(10):30-33. 被引量:1
-
5诺贝尔奖因经济危机奖金数额将削减20%[J].稀土信息,2012,18(6):36-36.
-
6杨蓉.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其人其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997(10):24-25.
-
7方圆.造福科学界的“炸药大王”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J].科学家,2014(10):64-68.
-
8Irwin Abrams,孙培培.2001-2005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讲演[J].国外科技新书评介,2010(8):23-24.
-
9胡光华.诺贝尔化学奖讲演集1996~2000[J].国外科技新书评介,2005(5):14-15.
-
10傅杰青.评介阿·诺贝尔及其诺贝尔奖——纪念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一百周年[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24(1):44-51.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