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分裂的喜剧——论余华小说的死亡主题
被引量:2
出处
《理论与创作》
2004年第4期97-99,112,共4页
Criticism and Creation
同被引文献38
-
1沈婵娟.海盐地域文化对余华的影响[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z1):318-323. 被引量:7
-
2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J].南方文坛,2001(4):28-39. 被引量:73
-
3齐红.苦难的超越与升华──论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主题[J].当代文坛,1999(1):42-44. 被引量:8
-
4郅庭阁.从混沌到澄明──余华小说一种解读[J].文艺评论,1998(2):74-79. 被引量:3
-
5余弦.重复的诗学——评《许三观卖血记》[J].当代作家评论,1996(4):12-15. 被引量:28
-
6刘曾文.终极的孤寂──对马原、余华、苏童创作的再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1997(1):21-28. 被引量:14
-
7王海燕.余华论[J].江淮论坛,1996(4):92-99. 被引量:8
-
8何鲤.论余华的叙事循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3(5):35-41. 被引量:12
-
9吕芳.一种中国的现实:阅读余华[J].文学评论,1996(6):99-109. 被引量:21
-
10毛志成.“痞子”公论[J].文学自由谈,1996(2):49-52. 被引量:2
-
1吴义勤,施战军,黄发有.代际想像的误区——也谈60年代出生作家及其长篇小说创作[J].上海文学,2006(6):48-55. 被引量:5
-
2吴培显.“长篇小说三十年”盘点有喜有忧[J].文学界(理论版),2010(8):32-33.
-
3胡峰.新文学史观的探索与现代中国文学史的重构——评汪应果、吕周聚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139-141.
-
4洪治纲,沙玉伟.文学教育与文学批评——洪治纲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4):6-9. 被引量:1
-
5邵波.诗体的狂欢——评吕周聚等著《中国现代诗歌文体多维透视》[J].诗探索,2010(5):183-189. 被引量:2
-
6曹金合.用生命拥抱缪斯——评吕周聚的《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J].诗探索,2015(5):195-201.
-
7洪治纲,苏运生.信息时代的文学生态——洪治纲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8):6-10.
-
8王彬.审美范式视野中的新诗转型研究——评吕周聚《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8):64-67.
-
9罗振亚,白杰.评吕周聚《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8):210-213. 被引量:2
-
10罗振亚.诗学与词学[J].文学与文化,2013(2):48-48.
;